农村教师培训体会
我是一名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普通农村教师,短暂的一天的听课、听讲座的生活,让我觉得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丰收之旅。能拥有机会向专家们、老师们学习,感到非常幸运。每一次参加外出培训,每一次外出听语文课,每一次都被专家们、老师们的课堂、讲座深深地感染着,激动着。这一次同样不例外,听完实实在在的课堂和讲座后使我热血澎湃,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堂课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充分地研读教材以及对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的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可是使得课堂更加出彩,充满“闪光点”。在讲座中,闫学老师提到,“文本解读要读出文字的魅力”这一观点。让我想到曾经浏览过的一篇文章,讲一位老师在设计《爱如茉莉》一文时“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以文本为依托,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厚”与“薄”的舞动中形成言语能力,接受情感熏陶,实现语言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片段设计一:在文本“空白处“设计体现色彩,由“薄”读“厚”。在这篇课文的众多细节中,爸爸“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织的谎言”时文本的空白。仅从文本表面理解会感觉到表达的苍白,但其背后由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着许多生活的场景,有着许多感情的再现。而作者惜墨如金,仅用一句话简单带过。因此教者作了这样的设计:问1:从第八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的爱?问2:爸爸走进家门,没有看到妈妈,他会怎么问?(模拟角色对话,妈妈到底出去干什么了?)这样的设计旨在发现空白后挖掘空白,努力创设情境,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移情体验,通过想象,从单薄的文字当中读出画外之音,言外之意,慢慢读“厚”。在读“厚实”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语言,读出生动的内涵,真挚的情感。
片段设计二:在文本“无声处”设计感悟心声,将“虚”读“实”。在课文中,“紧握”体现着爸爸的苦心,“麻木”传达着妈妈的甘心,这两处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那份如茉莉般的爱。所以,不仅要读出字面之意,更要读出文后之声。教者作了这样的设计:1、细读9—16自然段,找到打动自己,让自己感受到爱的细节,交流。2、想象爸妈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完成填空:映儿她妈,我夜里睡得沉,可你,我只好,这样。映儿他爸,你白天为了我,夜里也,现在你就伏在床边睡着了。我知道你的手紧握着我,那是,为了你多睡一会儿,哪怕我,我也。教者善于“倾听”文本,巧妙发现,这样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内核,在文本“无声处”读出“心声”。填空让学生换位体验,不仅读出人物之言,更读出人物之心,读出人物之情,将文本读活,读实,读深,读透,使单薄的文字厚实起来。
片段设计三:在文本“散落处”找寻联系,由“厚”读“薄”。在上述设计中,教者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重点词句的品读中,读出形象,读出画面,在一点或几点处,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让他们形成完整、清晰的感知,促进对重点内容的深刻理解。所以教者在最后设计了总结性的问题:茉莉那么平淡无奇,洁白纯净,为什么爱如茉莉?这样的设计以点带面,由面促点,将文本中散落的细节和学生课堂上零星的感受进行细致、有机的整合,串成“美丽的项链”。把一篇长长的课文凝练成一首首精美的韵味无穷的小诗,由“厚”读“薄”,进一步感受语言,品悟语言,生成语言,再次悟情、入情、生情,言意共生。
教学设计要找准切入点。曾听本校两位教师在教
农村教师培训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