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走进历史课堂
摘要: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近年来教科书改革使课本内容更丰富,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地图等,使教科书阅读更进一步增大,并且对阅读的要求也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初中历史阅读教学不同于语文阅读教学,它侧重于对已阅读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历史阅读的重要性,我就历史课内的阅读教学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课堂阅读教学
一、整体感知,系统阅读
1、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结构。每学期上新课之前就要引导学生读目录,了解课本有多少个主题,每一主题有哪几课构成。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弄清主题,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词句、段落。每一节历史课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主栏中的“大字”是学习主要内容,必须反复阅读,认真领会;“小字”是对大字内容的展开或补充,具体生动,也应该认真阅读。此外,教材中的图像,图表和地图,为
“再现”历史提供了一些形象资料,应加以注意。辅栏中的读、看、写、记、想、说、议等方面要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优化学习过程。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由两课组成。这两课标题正是点明了古代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一是掠夺战争,二是和平友好交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在讲授历史课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大要素构成,要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把握这五要素,注意事件的主要内容或经过,注意事件的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经验教训、成败原因、评价等。要指导学生抓住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如讲授《英国的新生》,指导学生抓住英国新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把握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经过和革命的结果三大版块。再具体阅读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从革命经过中又认识到革命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二、方法多样,形式灵活
学生在阅读时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阅读纷繁杂乱,毫无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上升到乐读,真正享阅读于一生。我认为初中历史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指导阅读:
1、略读与速读:通读课文,大体感知教学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
2、精读与细读: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引导深入解读课文,进行研究性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精读细读才能读通读透,否则就好比隔靴搔痒,徒劳无益。
3、默读与朗读:对简单的可以让学生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让学生朗读。既可集体朗读,又可分角色朗读。对于难懂的词,不
让阅读走进历史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