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不同类型的铀矿床(点)的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铀矿床(点)成因探讨.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不同类型的铀矿床(点)的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铀矿床(点)成因探讨
【摘要】铀矿床(点)的生成,特别是以后生为主的铀矿床(点),其生成与古、今水文地质条件、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有密切关系,形成特殊的古、今水文地质条件、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地质及成矿地质条件分不开的。本文就安徽省南部几个有代表性的不同的铀矿化成因类型的地下水中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铀矿床(点)成因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铀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安徽省南部铀成矿有利地质条件
。安徽省地处三个一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进一步可划分为多个次级构造单元。尤其是大别山隆起北缘的北淮阳褶断带、大别山隆起东南侧的沿江断褶带和江南隆起北缘的皖南褶断带,铀成矿的地质条件优越。
、区域性大断裂及其派生的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并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尤其是中生代强烈活动,具有控盆、控岩和控矿的特征。
。初步查明有五个含铀层(∈1、P1、J1+2、J3、K1)和两类含铀体(花岗岩、石英正长岩)。
,因此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性、多成岩系列。尤其是燕山期岩浆多次活动所形成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以及火山岩分布较广,控制区域铀矿的形成和分布。
,产生多旋回构造的特点,它经历风阳和皖南旋回,使其地台基底基本形成,从而转入地台发展阶段。经印支运动促使北淮阳地槽封闭,转为台褶带。从此安徽大地转入大陆边缘活动发展的新阶段。即经历陆—陆碰撞(T2—J2)和陆内变形(J3—K1)阶段。既造成含铀层和含铀体的形成,又使铀元素活化—迁移—淀积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中5次为褶皱造山运动,陆核增大,地槽封闭,准地台形成;13次升降造陆运动,奠定了安徽各构造单元的构造格局;6次断块造盆运动,塑造31个中新代陆相盆地。陆相盆地为砂岩型铀矿形成奠定了基础。
,磁异带和莫霍面相对隆起带(斜坡带),它反映了深部隐伏巨大的中基偏碱—酸性岩浆房存在,深断裂带沟通岩浆房,其使上升演化及产生流体促使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富集。
2、不同类型的铀矿床(点)的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放射性元素在天然水中的富集程度,决定于含水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及存在形式、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成分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安徽南部区内各种成因类型的铀矿床(点)的造就了该区特殊的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该区放射性水文背景场均有:“一高(铀、氡含量高)、二大(背景场面积和水异常密度大)和三多(水异常数量、类型、及与铀矿化成因密切相关的铀
—氡(复合型水多)以及HCO3—SO4或SO4—HCO3)型水发育等共同特征;但因受产出的地理环境、岩性(岩体)构造及水文地条件对放射性元素在水中的富集和迁移的影响,不同的铀矿化成因类型的地下水中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仍有自己的特点。

热液型铀矿化为主的放射性水异常区,水中铀、氡值高,水异常密度大(),放射性水分带明显,表现在工业矿化地段有特高含量的铀水和高含量的铀—氡型水出露,水中铀含量高达26—100

不同类型的铀矿床(点)的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铀矿床(点)成因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qpkhvg37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