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文化乡愁”
当微信、微博取代了日记,当短信、电邮取代了书信——你还会写字吗?
可别不服气。2013年暑期掀起收视高潮的两档节目《汉字英雄》和《汉字听写大会》,就令无数电视观众自愧难当:不考你诸如鳏寡孤独、沆瀣一气、龙骧虎峙之类的成语,就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橘子、癞蛤蟆、打破沙锅璺到底,试问,能正确写出来吗?
这是一个望“字”兴叹的时代:你用鼠标“点”,在键盘上“敲”,面对电脑、手机打字如飞;可一旦握起笔来,却发觉再难写出“一手好字”,甚至开始频写错别字,提笔忘字“手写失忆症”正在危及着当今的青年一代。
然而相比书写能力的退化,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用汉字承载着的历史记忆丧失,用手写汉字去沟通华夏文明的情感断裂。在科技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希望,别让上下五千年的汉字书写,也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文化乡愁”。
她从上古走来,在“繁简”演变中传承
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被公认为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然而伴随着古埃及的消亡,记载文明的圣书字被深深埋葬;发源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曾经历巴比伦、亚述、叙利亚等多国的流传改造,可由于极其复杂,直至约公元1世纪,亦被人类遗忘。唯有甲骨文,历尽沧桑,几经演变,却从未割断源流。
作为汉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汉字自发明之日起,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均被用作主要的官方文字。在历史上,汉字是从上古时期唯一传承至今,并且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而在当下,它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流传范围最广的文字之一。除了中国,在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归属于汉文化圈的地区,汉字也被广泛使用,据2011年一项统计数据,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已达16亿以上。
早在晚清1899年间,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已被大规模出土确认。专家考证殷商甲骨文距今至少3600年,已是六书具备的成熟体系。然而就在日前,2013年9月,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获得重大发现,考古学家在一些石钺上意外发现了一连串象形文字,经专家论证,认定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它表明在距今约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
在汉字数千年的流变发展中,无论从外貌形态到内涵意蕴,曾经发生过众多分歧。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草书、楷书,时至今日,仍未完全定型。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主要功用是记录占卜卜辞,但凡祭祀、耕种、出狩、争战,都要占卜以测天意,祭司将占卜得到的结果刻在龟甲、牛胛骨上,即对国家兴亡的大事做出最高裁决。到了周代,进一步产生金文、石鼓文,这些铭铸于钟鼎,勒刻于石鼓的文字被统称为“大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就形成了小篆,让天下人效仿。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统一制定标准文字颁布于世,对后世影响深远。
然而汉字真正被定名,是起始于汉代。小篆虽在形式上精美典雅,但书写并不方便。下层文吏为了方便快捷,便将其削繁就简,化圆为方,于是隶书应运而生。由于实用性强,此时汉字开始由官方高层走向民间,向全社会传播。这是一个书体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笔法更为流畅的草书和紧扣汉隶法度的楷书,以及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行书。而楷书由于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被后世普遍采用,奉为习字的楷模。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曾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
中国汉字的“文化乡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