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小调的传承及对人的影响
【摘要】云南建水小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研究。围绕建水小调的由来、内容、特点、传承途径,以及对人的影响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水小调;传承;对人的影响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蜀,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民族众多,享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美誉。建水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等民族。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情习俗。这里的百姓世世代代传送的“建水小调”,是一部鲜活的历史画本。
一、建水小调的概述
1、建水小调的由来
“建水小调”也称“小调子”,是在云南建水县彝汉杂居地区因文化融合形成的具有彝歌风格兼具花灯韵味的民歌艺术。建水,虽地处边陲,但历史悠久。唐代,南诏国在此地修筑土城,汉语译为“建水”。元朝时设立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朝改建水州为建水县。建水县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迹众多,如文庙、朝阳楼、朱家花园等。境内居住有汉、彝、回、哈尼、苗等民族,各民族独特特色的民族风情习俗,在这一沃土上相互吸引,相互融合,使“建水小调”孕育而生。
2、建水小调的内容及特点
建水小调唱词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彝族的风俗、爱情、辛酸和愿望都在歌词中有深刻的体现,内容上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十二月”、“十朵”、“十合”、“五更”等节令和景物联结唱词。根据民歌习惯和唱词内容,分成七类:爱情小调、诉苦小调、生产小调、故事小调、生活小调、新民歌和其他小调。建水小调还包含了滇南的四大唱腔:海菜腔、沙悠腔、五三腔、四腔,其中建水地区以沙悠腔最为流行。
建水小调独具风格,首先,建水方言在小调中广泛运用。建水方言,其自身最大的特点是儿化音较重,又吸收了彝族白话、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就形成了建水方言这一歌唱性的特点,如歌曲《去哪里》,是利用建水方言“尼”的发音创作而成的。其次,建水小调是彝汉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建水小调融入了彝族民歌的杂弦调、花灯调子,其中《西厢坝子一窝雀》、《东门东》为典型代表。第三,舞蹈性极强。建水小调的众多曲目都是伴随着彝族烟盒舞、花灯中的扇子等道具翩翩起舞,边唱边跳,独具民族风情韵味。
二、建水小调的传承途径
1、以书籍为载体的文字传承
1987年,建水县音乐集成办公室音乐组整理出版了油印版《建水县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卷》,记录有《一只蜜蜂》、《送郎调》、《祝英台》等小调子68首,以及后来融入的《西厢坝子一窝雀》、《青菜白菜两小盘》、《郎踩合》等杂弦调26首。2005年,建水县推出地方文化丛书《建水十八怪》、《建水十八歌》等,书中收入了《西门调》、《挂妻调》、《西厢坝子一窝雀》等有代表性的歌曲。
2、在舞台表演中升华
建水小调每日定时定点面向大众开放式的表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临安妹子”的“临安茶楼”和“妥底玛依”在朱家花园的“金临安茶苑”。“临安妹子”的表演留有民间民歌的质朴清新,由民间乐手用古筝、二胡等器具伴奏,而“妥底玛依”则采用现代化的表演手段,采用音乐带伴奏,围栏字面设有歌词显示屏。使建水小调在舞台表演中展现。
3、利用现代传媒和传播工具进行传播
建水县利用光碟的发行、电视节目的录制、网络视频的宣传等手段,使建水小调的传播更为广泛。2001年,建水县推出《建水民歌
云南建水小调的传承及对人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