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进入诗歌意境。
,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进入诗歌意境。
、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法指导】
1. 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运用创造性的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认真阅读知识链接,用红笔划出重要的知识,识记,积累.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 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就是诗歌的艺术形象,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即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即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即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个性笔记
4、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意境”也叫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主观感受;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所谓“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中学高中语文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