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者中心疗法
祝卓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Zhuzhuohong@
010-64855883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
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他相信来访者有自我治愈能力,这与很多理论认为咨询师的理论与技能是咨询最有力量的因素大不相同(Tallman & Bohart,1999)。
基本理论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人有自我实现倾向,这一点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的核心。
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
求助者中心疗法反对咨询师处于权威的地位,让求助者仅是被动地跟随咨询师的指示做。因此咨询过程中必须把求助者放在根本的地位,因为他们有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引起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
基本理论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organismic wisdom)。
机体智慧的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罗杰斯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Rogers,1959)。
基本理论
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
凡是符合于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
凡是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
基本理论
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
凡是符合于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
凡是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
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被歪曲。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有机体评价过程理论,强调人的主观选择的能力,
只有求助者最了解他自己,
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基本理论
(3)人是可以信任的
求助者中心的治疗理论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的、乐观的,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和自我负责,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趋向,因此人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人的这些好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人的不好的特性,如欺骗、憎恨、残忍等等,则都是人对其成长的不利环境防御的结果。人的负面情绪,如愤怒、失望、悲痛、敌视等,是由于人在爱与被爱、安全感、归属感等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遭受挫折而产生的。
人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改变,以达到并保持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只要为求助者提供了足够的尊重与信任,求助者就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发生改变,并不需要咨询师从其外部进行控制和指导。
基本理论
自我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的动机。自我理论阐述了人格结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格异化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经验(experiences)
(2)自我概念(self-concept)
(3)价值的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
基本理论
(1)经验(experiences)
罗杰斯对经验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学中的“现象场”。现象场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它不强调外部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强调一个人的主观内部世界是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外部世界的。
经验概念,是指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经验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它们能够被个体知觉到,或者具有被知觉的能力。
对于经验,罗杰斯曾经这样说过:“它包括意识中的全部现象,也包括个体未曾意识到的事件。”
基本理论
(2)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自我概念不同于自我。自我是指求助者真实的本体,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在该理论中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经验或肌体的真实的自我相一致的。
咨客中心疗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