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珠宝起源与历史
中国,早在旧石器时期, 人们就开始利用石质装饰物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新
石器中晚期,出现了大量的石质工具、玉器和宝玉石工艺品,如用岫玉(红山文
化代表玉石)、绿松石等制成珠、环、坠、镯等,使宝玉石开始向独立的行业迈
进。
夏商周时, 玉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上至天子, 下至庶人, 未有身不佩玉者”。
此时的玉料特点是在原有玉料种类中, 和田玉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珍珠和天河石
等开始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宝玉石品种、 原料及加工业均有所发展, 原料品种除
和田玉外,还有岫玉、独山玉、玛瑙、孔雀石、水晶等。汉代是中国宝玉石业历
史的转折点, 一改秦代破坏玉石业的政策, 力求恢复夏、 商、周三代重玉的传统,
振兴和发展了玉石业。
晋代,天竺(印度)的钻石传入中国,促进海内外的宝玉石和宝玉石知识的
交流。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宝玉石业呈现出进一步的繁荣。 西安市郊
何家村唐代金银窖中的银罐内出土有红、 蓝宝石。 在玉器业方面, 除了生产传统
摆件外, 随着贵金属的广泛应用, 金银镶玉镶宝首饰有很大发展, 如出土的南唐
的银錾金玉步摇、 宋代的玉折枝花饰等。 在南宋出现了民办宝玉石商品交易, 如
临安(杭州)的“七宝社” ,出售玉花瓶、水晶、宝石等。
元、明、清三代的宝玉石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生产、贸易和文献著作空前
繁荣。出现了大型玉雕,如元代的“渎山大玉海” ,浮雕各种海兽栩栩如生,用
玉料 3000 多公斤;清代大力开发国内原料和进口原料。特别是乾隆年间,宝玉
石业进一步振兴, 国内宝玉石原料开发规模进一步扩大, 缅甸翡翠开始由云南大
量输入到中国,很快掀起“翡翠热” 。印章石刻艺术品向民间发展,名贵品种不
断发现。宝玉石著作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清末至民国宝玉石业由封闭转向开放, 尤其是宝玉石原石及其制成品品种有
所扩大;加工工艺吸收了欧美经验,掌握了托镶、挤镶宝石和钻石的方法。
翡翠的起源
翡翠坑口
坑口是玉石生长的山坑,也就是玉石生长在哪个时期,有老种,新种 ,老
坑,新坑之分。地张好的,种老,有脆性,声音清越洪亮。种嫩的,结晶稍微粗
糙,硬度就低一些,水头还没长足,发育不够完善,火候没到,过分老了,又显
得干瘪,僵化,缺少精神。所以种的好坏主要是水头是不是饱满,质地是不是细
腻,绿色是不是俏阳。种也可以说是翡翠从材料到质地,颜色,透明度的一种综
合评估,是宝气重,质量到位的表现。
翡翠坑口历史著名坑口:度冒,潘冒,缅冒和南奈冒。
现代缅甸著名坑口:帕敢、麻猛弯、带卡、南琪、打木坎、莫鲁及后江、 马萨 、
目乱干
缅甸著名的十大坑口:
(也称坎底):分老后江与新后江,均产于河床冲击砂中。其中,老后江
产自冲击层之底部。 皮薄呈灰绿黄色, 个体很小, 很少超过 千克,水好底好,
常产满绿高翠,少雾,多裂纹,做出成品的颜色比原石变好(即增色) ,且加工
性能好,是制作戒面的理想用材。新后江的皮较老后江厚一些,个头较大,一般
在 3 千克左右,水与底均比老厚江差,密度极硬度也略小,裂纹多,成品抛光后
不及原石色彩好,即使满绿、高翠,也难做出高档饰品 。
:属历史名坑, 开采最早。 帕岗皮薄, 皮以灰白及黄白色为主, 结晶细,
种好,透明度高,色足;个头较大,从几公斤到几百公斤,呈各种大小乐石。一
般以产中低档砖头料为主。 老帕岗以产皮壳乌黑似煤炭的黑乌砂著名, 但已全部
采完,目前市场所见乌砂均产自麻蒙
:皮壳杂色,以灰绿及灰黑色为主,透明度好坏不一,水底好坏分布
不均,但有绿的地方水常较好。 玉石个体大小悬殊, 大件的可达几百千克至上万
千克的。
(也称乌砂): 黑乌砂黑中带灰,水底一般较差,且常夹黑丝或白雾,绿
色偏篮。
(也称刀磨砍):皮壳多为褐灰色、黄红色,一般水与低均较好,但多
白雾、黄雾。个头较小,一般 1--2 千克。此地还产如血似火之红翡 ,也较名贵。
(也称抹岗):皮较粗,皮色灰黄或灰白; 水与底均较好,裂纹少,为
绿或满绿夹颜绿之高翠品种,很少含杂质,玻璃底较常见,但产量少
(又称次卑):皮壳以黄灰为主,水底均佳,裂纹少,但有白雾,其产品
以蓝花水好闻名,有少量做高档手镯的绿花料产出, 腾冲有名的绮罗即产于此坑。
(也称龙坑):以黄砂皮或灰白鱼皮为主, 皮壳较粗。 大部分水与底均好,
绿色很正,常出高翠料。
:属新厂,无皮或少皮,绿较浅淡,水与底有好有差,主要用作低档手
镯料或大型摆件料
:为新厂,无皮,水好底好,有白雾。以出产紫罗兰及红翡为主,一
介绍翡翠文档(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