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0日,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博士后学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知名学者,以及多家流动站/工作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共聚一堂,围绕经济复苏期中国面临的政治、社会、经济、金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本报告择其主要学术观点,以为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当前中国转型发展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提供启示与参考。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及战略选择
(一)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化
中央党校博士后雷江梅在《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正走向极端金融化,寄生现象开始泛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实体经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逐渐形成了一种发展中国家从事实体经济活动而西方发达国家从事金融业等虚拟经济活动的分工和交换格局。在发达国家内部,金融业的高收益和放松管制诱使金融业过度发展,只是整个发展链条断裂的一个导火索。因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调整过程及其影响将会是长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局长白津夫进一步总结:全球化推动了企业集团化、产业组合化和经济区域化,最终导致了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也正是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比如二十国峰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异军突起并步入机制化运作轨道,成为当今世界寄予厚望的台。同时,危机也引起了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已经形成的全球生产、消费格局,比如危机后欧美居民消费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了中国沿海地区中小型厂商的正常生产。危机后的复苏期,中国应抓住历史机遇,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危机中的冷战思维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中国科学院博士后钮维敢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冷战思维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一文中指出,在分析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成因时,有人抛出新兴国家责任论或中美责任论。然而,无节制的人权和自由民主,是造成美国普遍负债、提前享乐和负债经营的思想基础,也是美国经济泡沫积累的精神根源。西方资本主义要一统世界、美国要领导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敌视中国模式,势必不利于国际社会重振世界经济的协同行动。
国际金融危机是由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国家制度造成的,但为了维护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在全球的吸引力,不同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将不断泛起。顺应潮流,中国一是要量力而行参与全球救市行动,利用西方在危机中的颓势,集结国际力量,修改全球化中与我不利的国际规则;二是用加强经济道德建设来应对西方把祸水引向中国的局势;三是改变外交战略,采取非常规方式转化中国威胁论;四是修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主义学说,让
“理解和认同”跨越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鸿沟。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的“三环准联盟战略”
复旦大学博士后孙德刚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三环准联盟战略”》一文中指出,准联盟战略强调“结伴而不结盟”,“合作却不失自主”。近年来,中国实际上已初步实施了准联盟战略,形成了双边(“线”)与多边(“面”)准联盟战略相结合的网状结构。比如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准联盟战略、中国和朝鲜的准联盟战略以及中国同苏丹和沙特的准联盟战略,上合组织多边准联盟、中阿合作论坛与中非合作论坛。
在全球威胁日益破碎化、全球利益联动日益国际化、全球政治日益多元化、全球治理日益复杂化的后危机时代,“一超多强”格局逐步被“后一超多强格局”取代,世界出现了三大力量中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大国力量中心,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力量中心,以非盟、阿盟、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安弟斯国家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南方共同市场等为代表的以中小国家为主体的区域组织力量中心。从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来看,未来中国对美国的准联盟战略、中国对地区关键国家的准联盟战略以及中国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实施多边准联盟战略,将构成未来十年中国的
“三环准联盟战略”。
(四)后危机时代美元霸权的走势与中国的对策
复旦大学博士后沈文辉在题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元霸权的走势与中国的对策》一文中指出,美元霸权美元霸权实质上是指美国政府通过没有任何实物支撑、没有任何纪律约束的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中的首要储备货币地位,引导和塑造一系列有利于其领导和支配全球的制度安排。
是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石。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元霸权受到了诸多挑战,承受着内外压力。首先,金融危机严重挫伤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削弱了美元霸权的基础;其次,美元霸权导致了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给各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弱化美元霸权、减轻对美元的依赖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美元霸权不仅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使中国陷入了“高储蓄两难困境”。
从霸权发展的逻辑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完全消除美元霸权既没有必要
经济复苏期的中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