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先秦儒家人性论探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先秦儒家人性论探析
【摘要】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而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肯定人的“性相近”,认为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别,“习相远”则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提出性善论。荀子则侧重在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探索,持“性恶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一脉相承,其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为建立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性论;性善;性恶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也是先秦儒家颇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人性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则持“性恶论”。
一、人性论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种观念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的产物,并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理论的影响。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形成正是各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经济背景。西周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广泛应用,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出现了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比以前更频繁,但同时纠纷也与日剧增。人们逐渐关注到人际交往中的公平、诚信、义利、道德等问题,这不免会引发人们对实施这些行为背后的人自身的反思。
2、政治背景。春秋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发,“礼崩乐坏”,社会上出现许多破坏“礼乐”的行为。“弑君谋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事层出不穷,严重地冲击了旧的礼乐制度。“尊尊”、“亲亲”观念日渐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对立,道德问题开始受到人们关注,引起人们对人自身本性的思考。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为了维护统治,放松政治环境,这为人性论问题的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3、文化背景
(1)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国的人性论,发生于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反省”。i先秦儒家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正是这种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发了人们对自身本性的深刻反思。先秦人性论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呼之欲出也似乎成为可能。
(2)对道德的崇尚。人性问题最早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他继承和发扬了西周“重德”的传统。西周以来,人们崇尚道德,而道德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理论,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既是道德的主体,又是道德的客体,要想深入到道德的深层就不可避免地要从人自身入手,这样才会产生对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价值的反思,正是这种深刻的反思引发了人们对人性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二、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人性论思想
1、孔子的性近习远论。在人性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积习而形成了差异。就这句话本身而言,它是正确的,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它指明了人性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为人性问题的研究指出了根本方向。从孔子其它不多的言论,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认识:
①孔子认为人性相近,本无先天差异,亦无天生善人恶人,之所以有仁与不仁、善与不善的悬殊差异,皆是所“习”不同。②评判人性善恶的标准是“仁”和“礼”,合乎“仁”、中于“礼”者即为善,反之则为恶。③在人性可变的前提下,提倡通过“仁”和“礼”来塑造人性。
2、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是性善论的正式提出者。他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先秦儒家人性论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actupq73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