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文“下水”别呛到学生
摘要:写“下水文”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对教师成长和学生作文做人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当前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很好的利用“下水文”这一教学良方。鉴于此,教师应正确认识“下水文”的多种作用,在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学生学习生活经历的接轨,积累资料最大限度发挥好“下水文”的作用,而不要胡乱“下水”“呛”到学生。
关键词:“下水文”;作文教学;益处;问题;操作要领
“下水文”是语文教师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了,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发表的《教师下水》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如果“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写些其他的什么,必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并将之形象地称为“下水”。
毋庸置疑,教师作文“下水”确有很多益处,包括叶圣陶和苏霍姆林斯基在内的众多著名教育家以及语文教师都进行了“下水”实践,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中受益匪浅。
对教师来说,既可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完善自我,更重要的是可以切身体会学生写作的甘苦,从而增强作文命题和写后指导的针对性。对学生来说,教师亲自“下水”与学生同“游”,有利于增强他们作文的好奇心和对命题的兴趣;也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其写作灵感。同时教师的身教也会给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使学生从作文到做人都受到教师的良好熏染,甚至可以说会影响到学生一生。
实践证明,教师写“下水”作文是一种可以达到师生双赢的作文教学方式。
按理说在作文教学中“下水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面孔,但对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恐怕未必就用得得心应手,一项对语文教师“下水文”的写作调查表明,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在作文教学中灵活运用“下水文”,并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更多的教师则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使“下水文”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从而使得教师作文“下水”呛到学生的状况时有发生。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各种形式的检查,使教师没有时间好好写作“下水文”。
众所周知,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学科是内容最零散、任务最繁重的,单单批阅试卷就让很多教师吃不消。语文学科的发散性决定了教师备课的大容量,准备一篇课文就要翻阅大量相关资料,以期深刻钻研教材,同时还要根据课文仔细研究学生、授课方法等等。
影响语文教师写“下水文”的还有各种形式的检查。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对教师从备课到上课、作业的批改、试卷的利用等等都有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更不要说那些名目繁多的“无厘头”检查了。这也让教师忙于应付这些书面的“任务”而很难拿出时间去写
“下水文”,即使有教师想好好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仓促间写成的“下水文”着实让学生受害不浅。
其次,对“下水文”教学的错误认识也让很多教师对它重视不够,影响了“下水文”的使用效果。
有些教师将“下水文”等同于范文,认为教师写的就是为学生示范的,学生要照这个标准、这个模式来写。于是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就将之处理成了范文的模仿,作文课成了“下水文”的仿作课。但由于教师的生活学习经历、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广度与学生大不同,导致教师的“下水文”对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挠不到痛处。教师写
教师作文“下水”别呛到学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