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一位父亲写给孩子的信.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写给儿子 ---- 小学生计算失误原因分析及提升计算能力的策略(按:儿子今年小升初,计算老是出错。这是分析后写给儿子的一片文章。现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 计算失误原因分析目前, 许多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阶段后,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小学生在计算练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习惯地认为计算出错只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 一直都以为孩子粗心大意才会算错, 把计算失误完全归罪于孩子的不认真, 粗心大意。认为根源是孩子学习不认真, 学习态度不端正 (爸爸也犯了这样的错误, 错训过你) 。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也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为自己开脱。他们总是把 "粗心 "" 马虎 " 作为借口。“粗心大意”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自我安慰的一个借口,成为学习进步的烟幕弹, 它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数学学科尤其如此。 我以前对错题的认识也仅限于此。然而,近来通过求教和学习,我才发现粗心之中大有文章存在。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粗心只是其中原因之一, 仅占一小部分。 而其大部分错误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其实, 计算失误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 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 比如运算法则、 性质、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即使孩子在计算中很细心很认真, 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同时, “粗心、 马虎”也不能完全和“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划等号。有时即使孩子在计算中很细心很认真,但还是会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对这点儿子你应该有体会)。粗心马虎,有的是性格问题,急性子爱马虎;有的是态度问题,对学习不认真就容易马虎;有的是熟练问题,对知识半生不熟最容易马虎;有的是认识问题,没认识到马虎的危害。其实, 小学生粗心马虎是很普遍的现象, 但也是很正常的。粗心与小学生的生理、 心理和性格特点有关, 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习惯有关, 与个人的学习能力也有密切的联系。 有研究表明:学生在计算中暴露出的这种“粗心、马虎”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因此,作为家长,我不应一味地责怪、怀疑你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程度。我要做的是引导、帮助你对计算错误进行心理分析, 找出具体原因,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并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细致的防范措施和规则, 对症下药,查漏补缺,扫清计算上的障碍,为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做好基础工作(其实这些以后都应该成为你自己的日常功课,我只是指导)。作为学生的你, 只有改变了认为“粗心”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后, 才能产生想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小学生计算失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 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小学生在计算时, 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 符号或数的符号组成的算式, 即看题,读题,审题。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的;不具体,不精细、不准确;感知事物的能力不仔细、不全面;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感觉上的、表面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 联系和特征。 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 而且小学生感知的目的性较低, 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 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感知事物。再加上学生在看、读、审、算以及抄写过程中急于求成,计算试题没有情节并且外观形式简单、单调, 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同时,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这时,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 符号,往往还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 特别是中段学生, 其思维特征是由现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极易对相似、 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 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据、抄错运算符号的错误;还有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出现运算顺序错误。 抄成 , 把 3 看成 2, 把 3×3看成 3+3 或者 3÷3,把×写成+;把十看成÷,把 96看成 69,把 109 看成 169 等等;把“ 0”写成“ 6”, 将“ 23”写成“ 32”; 把“ +”写成“×”等。在很多时候, 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 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有时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 (呵呵,这些错误你也是出现过不少啊)另外, 小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容易感知新奇的、感兴趣的“强刺激”, 而忽略“弱刺激”,造成感知错误。例如,填空: 5+45( ) 5+54,有学生就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律的“强刺激”, 掩盖了 54 和 45 不同的“弱刺激”。 还有一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 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 粗糙所造成。尤其在

一位父亲写给孩子的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wenfei1314
  • 文件大小61 KB
  • 时间2018-11-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