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模式”叫响全者齐兴福实习生贾岚
时下,一种具有甘肃特色的农村电影放映模式在全国叫响。这种被誉为“飞天模式”的农村电影体制改革创新做法,已成为我省继“农家书屋”后在全国叫响的又一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电影人生
3月10日下午,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和平村,和煦的阳光暖暖地照着火克伟家的小院。
“天气回暖的快,过几天就要放映了,你把银幕拿出来晒晒吧。”父亲火成玉对儿子火克伟说。对接支架、展开银幕、固定银幕……父子俩像一对训练有素的老兵,不一会儿就将银幕架设完毕。火家客厅的桌子上,摆放着3台不同时期的放映机。三台放映机,记录着火家父子不同的电影人生,也记录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农村电影的沧桑之路。
1982年,和平村发生了一件大事:火成玉花了2200元钱买来了一台放映机。此前,他是和平乡(现和平镇)的电影放映员。“以前放的是公益电影,报酬按工分计算,买了放映机,我就开始为自己挣钱了。”彼时,由于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刚刚步入市场化运作的电影在中国大受欢迎,全国年观影人数最高峰达298亿人(次)。火成玉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吃上了放映这碗饭。“那时,电影包场的多,一场电影一般都是10元左右,看电影还要排队。
”那些年,年幼的火克伟坐着父亲的自行车,成为父亲最忠实的电影观众。
后来,为满足当地电影放映需求,火成玉两次更换放映机。在父亲的影响下,火克伟也迷上了放电影,并掌握了拷贝影片和简单的维修技术。“大约从1994年开始,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火成玉清楚地记得,有时,一连好几个月,他的电影都没人请。
火家父子并不知道,那时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曾经给中国亿万人民带来快乐的露天电影在市场浪潮的挤压下,正一步步走向历史的角落。据有关统计显示,此段时间,全国年观影人数曾一度锐减至1亿人(次)。
2001年,针对我国农村电影放映现状,国家实施了"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即: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全国农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131”工程实施后,我省农村电影放映逐步得到恢复,但问题接踵而来:虽然省内很多地方组建了放映队,却很难深入到偏远乡村;由管理部门层层下拨的放映补贴,到了放映员手里就少得可怜;一些放映员为了骗取补贴,坐在自家炕头对着墙空放电影,有的甚至与村干部达成协议,谎报放映场次……“补贴太少了,有时候一场电影的补贴连路费都不够。”2005年,火成玉将放映机锁进了一个木头箱子,同样被上锁的,还有火克伟的电影之梦。那时候,我省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尴尬:政府没有经济能力全部包揽,如果把电影完全推向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村市场,显然很难走远。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路在何方?这个问题困惑着甘肃,就全国而言,也是一个难题。
“飞天之路”
2007年5月,国家在延安市召开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创新思路。
会议还传来了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家将西部省份农村每场电影的放映补贴从原来的20元一次性提高至100元,其中,国家承担80%,省财政配套20%。同时,国家还给每23个行政村配备一台数字电影放映机,以实现每村每月看一场电影的目标。
“事实证明,随着经济社会的
飞天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