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简述中国传统文献的主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献著述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 11 世纪前的夏商王朝就有了简册记载,到公元 19
世纪初的清代末年为止,我们已知的传统文献载体,先后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等,这与两河流域和西欧
古代利用泥版与羊皮作为文献载体形成鲜明对比。以往人们总是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仅仅看做一种古文字,这
是不全面的。实际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原始文本首先是作为一种文献形态产生的口从文字产生和发展规律来
看,其文字应该早于这些文献的产生年代,只不过我们仅仅从上述文献中才认识了这些文字而已。故甲骨、金石如同
竹木、缣帛与纸张一样,是传统文献的载体之一,现存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鼓文等原物或拓片,应该称为甲骨文
献、青铜文献、石鼓文献等。
2. 甲骨文献的特点
甲骨作为文献载体,具有经久耐腐的优点,但容量与数量都相当有限,虽然为历代所继承,却在
商周之后不再用作大量文字记录的材料, 而只是作为少量珍贵文献的载体, 如牙雕、 骨雕、微雕作品等。
代之而起的,是材源更广、容量更大的金属与石材。
3. 金石文献的特点
:
广义地说,作为文献载体,这里的“金”指金属, “石”指石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利用金属和
石料能够传之久远的特性,将重要文献镌刻在金属和石料上,这便产生了以金石作为载体的文献。经过
考古发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金石文献是指商周青铜器铭文和秦汉的石刻铭文。 与甲骨文献、
青铜器文献不同的是,石刻文献不仅一开始便被赋予图籍意义,而且从汉石经开始就包含着树立标准、
订正讹误的版本用途, 正如马衡所说 “熹平刊立石经之用意, 为正误订讹, 树立准则, 使学者有所取正。
其后历代之继踵,亦同此意。 ”
石材作为文献载体,优点是经久耐磨耐腐蚀,缺点则是笨重易碎,不便推广。故石刻文献始终只是
作为文献的保存样本而存在,真正付于流传的是竹木制作而成的简牍文献。
简牍文献,指中录载体的文献。 “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 “牍”是用木间或
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从已出土的简牍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书类,一类是著作类。
简犊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我们可以借助它来校正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而且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出
土的简犊文献有许多是纸本文献已经失传的,借助简牍文献,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和找到许多已经失去的历史记忆。因
此,丰富而珍贵的简牍文献,已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注意。截至目前,简牍文献与帛书文献的研究已作为一种学问,
形成简帛学,方兴未艾,日新月异。
5. 缣帛文献的特点
缣就是绢,帛是丝织物的总称,缣帛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古人在采用金石、竹木来书写文字、
记载史实的同时, 就开始采用缣帛来作为珍贵文献的书写材料。 这是因为竹木虽然取材容易、 书写便利,
但仍然很笨重,携带与阅读
都不太方便。缣帛文献虽然便于携带、收藏和阅读,却与简牍一样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易于腐烂,不
能传之久远, 故缣帛文献无一能直接传承至今。 虽然早在 20 世纪初便在新疆楼兰遗址出土过帛书, 1942
年也曾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过
帛书,但均未保存下来。故相对于简牍文献来说,出土的缣帛文献更加显得稀
少而重要。缣帛与简牍相比,虽然携带轻便,但也有其缺点:一是缣帛价格昂贵,不易普及,因为缣帛
的主要原料是蚕丝,来之不易,而纺织成帛也需复杂工艺、
大量劳动;二是由于缣帛柔软光滑导致书写不易着墨、不易固定等。
纸张兼有竹木和缣帛的优点,且克服了这两种文献载体的缺点。东汉以后,纸便逐渐取代简牍和缣
帛成为文献的主要载体,至今传承不变。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
纸本文献的用纸,主要有麻纸、皮纸、竹纸三类。它们都是手工制造的,与现代机制纸有所不同,在纸
质、纤维、薄厚、颜色、纸纹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第二章)
“版本” ( 一作板本 )合称,出现于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唐代, 本义是指雕版印刷的书籍, 意即“雕
版印本”。近人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条: “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
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 ”这里所说的“藏本” 、“善本”,就是手写
本,也就是刘向所云“本” 。可见,在雕版印书之前,文献的手写本称为“本” 。雕版书出现后,为了与
手写本相区别,就称雕版书为“版本” ,表示这是雕“版”之“本”而非传统的手写之“本” 。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卷十八“活版印刷”条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流
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作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