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
陵墓是埋葬古代帝王后妃遗体的祭奠场所的总称。陵,指地面建筑部分,墓,指地下建筑部分,陵墓可细分为有陵无墓和有陵有墓两种类型。有陵无墓指地上有为祭奠设立的建筑或墓碑,地下却没有墓穴和尸骸(如黄帝陵)或是陵和墓不在一处,有陵无墓又被称为“衣冠冢”。有陵有墓指的是地上有封土及供祭奠的殿堂,地下有墓穴和遗体。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历史悠久,陵墓和宫殿建筑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性极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
中国丧葬文化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先师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开始盛行,从祭祀到墓葬逐渐形成一套隆重而复杂的礼仪制度。随着时代的推移,各个时代的墓葬制度又各有不同。
沿革
中载的可以追溯到秦始皇陵,据《史记》、《汉书》等资料记载,秦皇嬴政约从即位的第二年起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至晏驾还未完成,直到秦二世二年(前208)方告竣工,历时共计39年,修建时动用的人众最多可达70余万,其时间之长,人数之众,实属罕见。对于秦始皇陵的修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两汉时期,战国末年出现的空心砖开始用于墓葬建筑,砖的表面上多印有花纹。东汉时期墓内开始绘制壁画。
唐代的陵墓制度与前朝的有所不同,主要是利用地形,因山为坟。除唐武宗李炎(841—846) 端陵地处平地外,其余都是利用山峦之势建成的陵墓。其平面布局是山陵四周有方形的陵墙,四面设门,门外有石狮,四角为角楼,陵前铺神道,神道上的石阙和石人、石像较之前朝在数目及品相上都有所突破。
北宋时期的诸陵以帝陵为主体,后陵附葬在帝陵西北部。陵被称为上宫,其一侧建有下宫,一般用来供奉帝后的遗容、遗物或守陵祭祀。陵体四周有平面正方形的神墙,各墙正中有神门,门外设石狮一对。南神门外有宫女、百官、外国使臣以及马、虎等兽的石像,再南端设有望柱,望柱南为乳台,据记载,其上有木构建筑。宋陵墓前设置的石像规模比较齐整,形制也基本一致。此外,与唐陵相比,宋陵规模较小。宋陵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风水观念选择陵址。
明代帝陵主要分布在北京城西的天寿山山麓(明太祖朱元璋孝陵位于江苏南京),陵区的东、北、西三面被群山拱抱,陵墓的主体为明成祖朱棣及其皇后并骨之长陵,其他陵墓依地势星布在周围,山麓南缓坡的两座小山被巧妙设计成整个陵区
陵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