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和谐》
大家都知道不同时期、时代对教育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时代要求,时代的要求——这是“教育背景”研究。因此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教育的背景?
“背景”就是将事物的情况烘托显现出来,叫人不但看见事物,并且在事物以外受着别样感动刺激的一种周围的景象。这样的事例很多,如古来的诗词中颇多用背景的,用了背景,就添出许多的情趣。譬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可算得上最悲壮的文字了。但是离开第一句,便失却了它悲壮的意味,因为第一句就是第二句的背景的缘故。以此来看,背景可算是艺术的生命了,没有背景的艺术不能叫做艺术,没有背景的教育当然也不能叫做教育了,因为教育从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艺术。
那么什么叫做教育的背景呢?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是这样解释的:1、我们所行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当然应当用人来作背景。不管学生将来入何等职业,先要使他成为人。所以人就是教育的第一种背景了。2、当然无论何物不能离开空间与时间的两大关系,所以教育上第二应当以时代为背景。3、第三种背景,就是教育者的人格,现在很多学校教育是学店的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中间但有知识的授受,毫无人格的接触;简直一句话:卖知识与买知识罢了。大家机械的买来买去,试问这种知识有什么用处?真正的教育需完成被教育者的人格。以上三种便是教育的背景,教育离开了这三种就无意义。
以此今天发言的内容《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和谐》主要从以下六点来谈:
一、教育和谐,要有一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观
刚才在教育背景中提到人是教育的第一背景,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质上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应该成为教育公众的主题。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便是“以人为本”,要求教育更加自觉地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与方法都应该更能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使人的发展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和谐。和谐——是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精髓,又具有时代价值特征的世界流行语。从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国家)——和谐家园——和谐校园的构建都离不开人,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和谐不仅是我们努力达到的目标,而且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们经常说到的这些词语“和谐、和气、和善、和睦、和平、和解、和畅……”
比如我们解读和谐,有人解释一个“和”字,口边有禾说的是人人有饭吃;而一个“谐”字,言旁为皆,说的是人人可以说话。也可泛指人的两大基本权利,即生存和言论。这话很有道理。发展是构建和谐的基础,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才能“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所以要又好又快的推进科学发展,和谐才是前提。还有一种解读是:和通龢。“龢”字中有三个口,在古时,三个口象征着编钟,也就是说在古人眼里,听听音乐就是和谐的象征。“龢”字下面是个“册”,“册”则指线装书,也就是说在古人眼里,读读书就能和谐了,一句话文化才是和谐最终的调节器。另外《文心雕龙声律》中就有明确定义:“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谐。”于是“和谐”的概念就完整的出现了。不同声音、不同声
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和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