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概念
DIC 是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凝血过程强烈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大量消耗,继发纤溶功能增强,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并以出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第一节 DIC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一、常见原因
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
广泛组织损伤: 大面积挫伤或烧伤、挤压综合症、大手术、器官移植
产科意外: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宫内死胎、妊娠中毒症、流产术
恶性实质肿瘤: 肺、消化系及泌尿系癌、转移癌、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
二、DIC形成机制
大量组织
损伤
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
血小板
聚集
凝血因子与血小板
耗竭
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酶激活
凝血因子水解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交联
广泛微血栓
出血
血管栓塞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缺血组织损伤
释放组织因子
-
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DIC的分期与分型
一、DIC的分期及其特点
高凝期: 凝血酶增多,微血栓形成。
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纤溶系统激活,出血。
继发性纤溶期: 纤溶酶增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形成。
根据DIC发生快慢:
根据代偿情况:
DIC分型
第四节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主要表现:
凝血因子、血小板过度消耗
纤溶系统激活(子宫,前列腺,肺富含纤
酶原激活物;应急,缺氧→内皮细胞释放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形成,对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交联抑制
一、出血
二、休克(Shock)
缺血,缺氧酸中毒
回心血量
微栓塞
心肌功能障碍
凝血
激活补体
及激肽
系统
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
通透性
血粘度
血液流动阻力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