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延安实习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岁月悄然流逝,但许多精神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隐埋,而越来越具有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去追寻,去思考。旅途的劳累,身体的不适,在闷热的车厢里,我只能闭目养神,仔细回想那有关延安的那动人的故事和故事中不朽的传奇。“当年,百万热血青年奔赴延安闹革命的时候,一看到宝塔山,便双膝跪地,手捧黄土,泪流满面……”路上看到一篇关于那时延安的文章。把我的思绪带到那战争年代。现在的我们怎样也无法理解他们的情感,我想那该是一种在迷雾中茫然不知所向,在沙漠中遭遇尘沙飞扬,他们心中那对于光明的渴盼是无法用我们的语言可以描写的。当伟人毛泽东在延安为全国的革命志士指明了方向,所有的有志青年便涌向延安,经历了种种苦难,当延安的宝塔山屹立在他们面前时,又有几个人能克制住自己情感的流露,那该是一种找到了家找到了心灵可以永驻港湾的感觉吧!而如今,我就在去往延安的路上,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却已不再只剩下潺潺细流了,心中也莫名涌起滚滚热浪,这也许就是精神的力量吧。枣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起一些旅游景点,这儿人并不算少。但是这儿看不到别处那种烦乱、躁动。每个人都静静的从一个参观区到下一个参观区,一脸敬仰般得严肃。有时候,人们对于平凡和朴素的追求、膜拜更甚于对奢华、奇崛的赞叹、欣赏。来到枣园,我们首先跨过了一条长长的水渠,它是当年毛泽东主席住在枣园时,为方便农民灌溉而率人开掘的,这条水渠后来就被延安人叫作"幸福渠"。在枣园当时中央领导居住过的窑洞里,摆放着他们用过的纺车,当年党的领导就是有着这样一种令人感慨的朴实作风,有着这样一种与大众同甘共苦的宝贵精神。他们没有特权思想,没有等级观念,没有高低尊卑之分,党的最高领导也与普通群众一样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啃窝窝头。毛主席曾经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在延安,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种人民政党的淳朴本色。正是因为深深扎根在人民当中,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枣园的灯光,早已圣神的成为一面旗帜,在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为祖国指引前进的方向。随着时光的流转,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已显得有点陈旧,但它注定是一个光照史册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集中全体党员的意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的总纲之中。站在中央大礼堂中,我想象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写进党纲的那一刻,突然感觉到了一种震撼的力量。当时这句话凝聚着多么赤诚与豪迈的心声,它不是政治口号,它没有任何矫饰的成分,它是一群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人终身实践的真实心愿与坚定信念,它是一个伟大政党区别于其它一切政党的崇高标志。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听到了历史的心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军人,一种责任感突然涌现心头,我想成长有很多种,最真切的成长莫过于心灵的震颤,灵魂的共鸣吧。在延安,我们接触的伟大已经太多,所以对很多东西都感到习以为常,但是有一处还是让我吃惊不小。便是我们父辈每个人都能够背诵的《为人民服务》中的张思德,我们一行来到他的雕像前,两旁的白杨树已经参天,整个广场被浓密的树荫遮蔽,显得尤为肃穆。我想张思德精神,就是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严格要求自己,默默奉献自己的最大能力。他就是我的一位老师教我朴实、忠厚的做人;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不图名利的做事,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放出

延安实习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