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西泮及咪达唑仑应用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比较.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地西泮及咪达唑仑应用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地西泮、咪达唑仑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中临床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入选标准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75例, 随机分为地西泮组和咪达唑仑组两组;地西泮组手术开始静脉注射地西泮针10 mg, 根据情况可以再次给予, 最大量<50 mg;咪达唑仑组具体方法为:咪达唑仑针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0 ml, 手术开始即缓慢静注3ml, 剩余药物静脉泵泵入, 速度为每小时1~3 ml;检测并记录两组注药前、注药后1、5、15 min及操作结束后SBP、SPO2、HR、R,记录两组肢动情况, 手术结束后意识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以 。结果操作中后1、5、15 min SBP、SPO2、HR、R,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肢动发生率咪达唑仑组5%, 明显低于地西泮组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SPO2<90%)咪达唑仑组5%明显低于地西泮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咪达唑仑在保证微创手术顺利进行方面较地西泮疗效好、安全性高,咪达唑仑更适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中应用。使患者较早恢复。
【关键词】地西泮;咪达唑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基底节区出血占高血压脑出血的 60%以上, 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可以降低该类患者的病死率, 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在手术过程中对多数患者需要适当应用镇静剂, 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笔者自 2011年 2月至2013年2 月应用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 75 例, 均在手术过程中应用地西泮或咪达唑仑给予适当镇静。采用分组对照研究方法, 比较地西泮与咪达唑仑效果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 1. 1 病例选取 2011年 2 月至 2013 年 2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75例, 男 43例, 女 32例, 年龄 36~79 岁, 平均 岁。
1. 1. 2 术前意识状态昏睡32例, 浅昏迷28例。
1. 1. 3 头部 CT 扫描血肿量(不包括脑室出血及蛛网膜下腔积血)以多田公式计算:30~60ml。
1. 2 方法
1. 2. 1 所有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 均在床旁行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 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开始即适当镇静。地西泮针组37例, 咪达唑仑组38 例。
1. 2. 2 具体方法地西泮组, 静脉注射地西泮针10 ml, 根据情况可以再次给予, 最大量<50 ml;咪达唑仑组, 咪达唑仑针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0 ml, 手术开始即缓慢静注3 ml, 剩余药物静脉泵泵入, 速度为每小时1~3 ml, 根据镇静目标调整。镇静目标:患者无肢动, 同时生命体征保持平稳, 术后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意识恢复至手术前或比手术前更好。
1. 2. 3 监测监测并记录两组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各时间点的SBP(以收缩压为观察记录值)、SPO2、HR、R。若SBP<140 mmHg, 适当扩容治疗, 必要时应用升压药物;若HR<50次/min, 视为心动过缓, 根据情况可给予阿托品针提高心率;若SPO2<90%, 视为呼吸抑制, 则可改为面

地西泮及咪达唑仑应用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