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塔尔科夫电影的精神世界
【摘要】纵观70多年的苏联电影史,大师级人物众多,经典作品层出不穷。然而,能在拍出第一部影片后就引起强烈关注,成为风云人物的导演可谓屈指可数,塔尔科夫斯基便是这其中之一。可以说,他是俄苏电影艺术殿堂中一朵秀丽的奇葩。
【关键词】塔尔科夫;电影;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69-2
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于1932年出生在伊万诺夫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是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并且神秘地离家出走。单亲家庭养成了塔尔科夫斯基沉默、孤傲的性格,这个性格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电影。塔尔科夫斯基的妹妹曾回忆到:在安德列心中,这个家庭是不完美的:他在得非常清楚,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年代。儿时的印象对我成熟以后有很重要的影响。我和妈妈、姥姥、妹妹生活在一起,是一个没有男人的家庭。这实际上影响了我的性格。”
1954年,22岁的塔尔科夫斯基考入了苏联国立电影学院(VGIK)导演系,师从著名电影导演米哈伊尔·罗姆。塔尔科夫斯基属于成长于战后的一代人,这代人由于当时年龄尚小未亲身参战,但战争给他们留下的阴影却在战后不断扩展。他们亲眼看到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感受到了生活上的动荡不安,因而对和平、安定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向往,强烈地反对战争反对暴利。此外,他们也经历了
“斯大林时代”结束与赫鲁晓夫“解冻”时代开始的历史转折,以及整个勃列日涅夫的专制时代。他们树立起了比较自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富于人道主义的生活立场。另外,塔尔科夫斯对欧洲的电影艺术也很感兴趣,特别是对布莱松、伯格曼等的作品。
1962年,年仅30岁的塔尔科夫斯基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杰作——谈伊万的童年》。此后,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执导了几部影片:《安德烈·鲁勃廖夫溉1967),《飞向太空孰1971),《镜子次,974),《潜行者》(1979)。塔尔科夫斯基独特的艺术才华不断展现,电影风格也不断创新。在他的影片中对哲学、生命、,使其在众多导演中独树一帜。同时这些影片也使塔尔科夫斯基在国际影坛的影响力逐渐提高。但是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在苏联国内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也是他内心的苦楚之处。他常常为了拍一部影片得到许可就得交涉好几年。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在苏联工作的20年中,有17年在虚度光阴。
20世纪80年代后塔尔科夫斯开始了在欧洲的艺术流浪。1983年他在意大利拍完了《乡愁》,国外的自由氛围曾让他想实现更大的拍摄计划,但之后他只在瑞典完成了一部影片《牺牲大1986),就因病客死他乡,年仅54岁。他的遗体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而是安葬在了巴黎的一个小镇。塔尔科夫斯基艺术生涯中最后两部影片充满了无限的乡思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连同国内最后一部《潜行者》,被评论界誉为塔尔科夫斯基晚期电影
“精神探索三部曲”。
塔尔科夫斯基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拍摄的首部影片——《伊万的童年》,其情节也是遵循着苏联二战时期电影的复仇主题。一个12岁的小男孩由于战争失去了亲人,他抱着为父母报仇的想法参加了红军,为部队做侦察
略论塔尔科夫电影的精神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