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工厂及关联度的实证分析一绪论垂直专业化生产是最近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借助这一契机,亚洲地区奇迹般地成为了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并被学界称“亚洲工厂现象”。最初,学者们在研究这一新的贸易方式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外向型加工贸易和(或)垂直专业化贸易。①这一贸易的主要方式是,一国进口中间性投入,②生产出产品后再向其他经济体出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外向型加工贸易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流行,随后转向亚洲,形成南北之间的合作分工格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亚洲工厂十分简单,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日本除外)一般倾向自己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只是供给出现缺口的情况下才从发达国家进口,因而零部件的贸易量很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自己供应的零部件逐步下降,开始从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进口零部件。到了2000年,以泰国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不再只是从事简单的出口加工贸易,开始向其他国家提供大量的中间产品,亚洲的零部件贸易快速增长。现今,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外向型加工出口贸易的范畴,③亚洲则被人们冠以“亚洲工厂”的称号。④在过去的20年中,区域主义在亚洲兴起,各种亚洲区域一体化的建议层出不穷。但综观亚洲一体化的进程,我们发现,发展最快的内容是生产的一体化。亚洲作为最终产品的市场,其服务贸易和金融的一体化进展都相对缓慢。亚洲工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产网络,然而人们对于这一生产网络的认识仍然处在初级水平。“工厂现象”属于“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的范畴,它主要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被拆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阶段和工序,产品生产被分散到各经济体内生产,各个环节的生产者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价值增值。在研究亚洲工厂时,学者们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亚洲工厂现象是否存在、垂直分工的各个环节的增值程度如何、如何分析衡量生产过程的垂直化程度等,⑤对亚洲工厂内部各经济体以及它们同区域外经济体之间的依存关系却很少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判断亚洲工厂的布局与规模、识别工厂的核心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地位具有主要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亚洲工厂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从零部件贸易规模的角度来识别亚洲工厂的中心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具体来说,本文将系统分析有关亚洲工厂零部件贸易的相关数据,以相互依存比率的方法来计算亚洲区域内各国家(地区)与美国之间的零部件贸易的相互依存度。研究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度的一个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贸易密集度指数(tradeintensityindex)”,⑥但该指标主要比较一国和世界同另一国进行贸易的相对密集程度。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两个贸易伙伴间双边单向的依存度,因此采用的方法是将两个经济体零部件贸易量与其中一个经济体与世界所发生的零部件贸易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这两个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是否重要。二数据与方法本文首先对世界三大工厂(亚洲工厂、欧洲工厂和北美工厂)的规模进行了比较。在确定亚洲零部件贸易规模时,本文将亚洲界定为其范围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亚洲次区域的国家和地区。欧洲包括30个最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盟成员25个,其余5个为非欧盟成员。⑦北美地区主要根据美国和加拿大的零部件贸易统计数据。在分析亚洲工厂的相互依存度时,鉴于亚洲的零部件贸易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
亚洲工厂及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