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之子
——沈从文
他在初涉人世的时候见证了太多的杀戮和纷争,他在当好的年纪爱上了执手一生的女人,他在喧嚣的城市中魂牵梦萦于故乡的山水,他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他在苦难的拉锯战中用沉默对抗粗暴,他曾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就是沈从文,一个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写作者和思想者。
(公元1902-1988年)
1902年12月,沈从文出生于美丽的湘西凤凰城,排行老四。6岁那年,沈从文被送入私塾。因受不了私塾的呆板与严厉,他时常想逃出去玩。在其他顽童的影响下,他学会了种种逃学而又可以骗过先生和父亲的办法,从此也成了一名顽固的逃学少年。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来自湘西的“逃学大王”
京城有才华的“文学青年”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班。可他只有小学文凭,标点符号都不懂,面试时更是得了个零分,连报名费也被燕京大学退了回来。没办法,他只好去风气自由的北大偷听,去琉璃厂的书肆学东西。
这时的他决意要做一名“文学青年”了,而且是毫无经济基础的文学青年。为了应付经济危机,他只得租一间由储煤室改成的小屋,名之曰:“窄而霉小斋。”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向报社投稿,因没有名气,又没有名家提携,没人愿意发表。穷困潦倒之际,他给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郁达夫接到信后,顶着鹅毛大雪去“窄而霉小斋”会见了向他求助却素不相识的文学青年,请他到饭馆饱食了一顿。
1925年秋天,沈从文被介绍给“新月”派,这使他结识了徐志摩、闻一多等人。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公开把沈从文列为约稿作者,还撰文称赞沈从文的文学才华。
从1926年起,沈从文的散文、小说及戏剧作品又被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店、光华书局出版,他因此在两三年之内成为京沪两地文坛的新星。
京城有才华的“文学青年”
叶圣陶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大姐张元和,与小生名角顾传玠恋爱而结为伉俪;二姐张允和,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夫人;三姐张兆和,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四姐张充和(小妹),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傅汉思教授的夫人。
“顽固的爱”与“顽固的不爱”
“顽固的爱”与“顽固的不爱”
据他们的儿子沈龙朱回忆说,一次沈从文看见兆和在操场上边走边吹口琴,走到操场尽头,兆和潇洒地将头发一甩,转身又回走,仍是边走边吹着口琴,动作利索,神采飞扬。也许正是这一瞬间抓住了沈从文的心,一见钟情。
沈从文一生喜欢“小兽”一样充满活力的姑娘,此后他小说里的女孩儿都是兆和的化身,黑黑的脸、黑黑的美貌、黑黑的眼睛,甚至专门写过一篇小说《三三》,而这正是他对兆和的爱称。
“顽固的爱”与“顽固的不爱”
* 实际上,张兆和对沈从文的第一印象很理性,丝毫谈不上个人的好感,只是心想,既然他是胡适之校长请来的,应该不会差。等到听了第一堂课后,连起初一点理性的印象都没有了,变成“并不觉得他是位可尊敬的老师,不过是会写写白话文小说的青年人而已”。又过了一段时间,张兆和对于沈从文的印象更是进一步恶化成厌恶了。因为她收到了沈从文寄来的一封信,拆开后发现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
* 胡适对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的回答倔强而骄傲,她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四年情书和半个字的电报
“我这一辈子,
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幸或不幸
面对困窘的生活,面对纷飞的战火,童话也褪了色,优美诗意终究敌不过柴米油盐,徒留下一片现实的苍白。
也许张兆和一生都不曾体会过沈从文的自卑
*“沈从文这样的人到联大来教书,就是杨振声这样没有眼光的人引荐的。”——穆旦
“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
“我刘某人是替庄子跑警报,他替谁跑?”——刘文典
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其作品给读者野蛮的印象;他现在名满天下,总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还觉得那些‘正途出身’者不甚瞧得起自己”。——钱钟书《猫》
人物——沈从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