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防火防爆措施防火防爆的基本思路是消除可能引起燃烧爆的危险因素。从理论上讲,只要使可燃物不处于危险状态,或消除一切火源,就可以防止火灾和化学爆炸发生。但由于实际生产条件的复杂性或某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仅采取一种措施是不够的,因此需要采取多方面的防火防爆措施。“三要素”来防止可燃可爆条件的形成。、取代或控制可燃可爆物质(1)取代可燃可爆物质不用可燃可爆物质是最好的防爆办法。(2)控制可燃可爆物质的用量在生产中尽量减少可燃可爆物质的用量,可以减轻甚至避免燃烧爆炸事故的危险。2、加强密闭(1)可燃物的密封对易燃气体、液体和可燃性粉尘等应尽可能密闭操作。对具有压力的设备,应加强密封,防止气体、液体或粉尘逸出与空气形成爆炸浓度。对真空设备,应防止空气漏入设备内部达到爆炸极限。易燃液体的包装必须符合标准。不耐压的容器不能贮存压缩气体和加压液体。防止发生人的误操作造成可燃物泄漏,等等。(2)氧化剂的密封强氧化剂,如氯酸钾、硝酸铵、漂白粉等,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分解放出氧气,不能与可燃物质接触,以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3、采取通风和除尘措施对于不能完全密闭的生产场所,为防止可燃可爆气体和粉尘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或防止有毒物质超过最高容许浓度,需要采取通风排气措施。4、惰性化在可燃气体(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充入惰性气体,可降低氧气和可燃物的浓度,从而消除燃烧或爆炸危险。(1)最小氧气浓度燃烧的传播要有一个最小氧气浓度,低于此最小氧气浓度就无法使燃烧进行。最小氧气浓度是指在空气和燃料的体积之中氧气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对于碳氢化合物,最小氧气浓度(MOC)的计算式为:[]求丁烷(C4H10)250C时在空气中燃烧的最小氧气浓度。解:写出化学反应式:C4H10+→4CO2+5H2O查得丁烷在空气中的燃烧下限L下=%,按下式计算:计算说明:在反应系统内加入氮气,使氧气浓度(体积百分数)%时,就可以阻止丁烷的燃烧。(2)惰性化a充惰性气体降低氧气浓度对大多数可燃气体而言,最小氧气浓度MOC=10%;对大多数可燃粉尘而言,最小氧气浓度MOC=8%。而实际控制的安全浓度要比最小氧气浓度低4个百分点。即:当最小氧气浓度为10%时,实际控制氧气浓度为6%以下。b用空气置换可燃气体降低其浓度在开、停车或动火检修时,可以用空气或惰性气体置换可燃气体,使可燃气体浓度远低于爆炸下限。空气置换的结果可用两种方法来检测,一是测可燃气体的浓度,如用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二是测氧气的浓度,只要氧气浓度达到20%,就可以动火。5、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工艺参数主要是指温度、压力、流量、物料比等等。(1)温度控制1)除去反应热及时导出反应热,能够防止热量的积累,进而防止燃烧和爆炸事故。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可能是放热也可能是吸热。一般来说:硝化、氧化、氯化、水合或聚合等反应过程多是放热反应;裂解、脱氢、脱水等则是吸热反应。有的反应过程需要加热才能反应,反应进行后又会放出大量的热。2)防止搅拌中断搅拌能加速热量传递和物料的扩散混合,有利温度控制和反应进行。对于有爆炸危险性的物料的反应过程,如果中途停止搅拌,物料不能充分混合,反应和传热不良,未反应物大量积聚;当搅拌恢复时,大量反应物迅速反应,往往引起冲料、甚至酿成燃烧爆炸事故。一旦发生搅拌中断,要及时采取冷却和排压措施。3)正确选用传热介质常用加热介质有水蒸气、热水、导热油、烟道气等;常用冷却介质有自来水、循环水、空气等。应避免使用与反应物性质相抵触的介质作为加热或冷却介质。4)防止传热面结疤结疤不仅影响传热效率,更危险的是高分子物料在聚合过程中结疤,会聚集热量从而引起分解爆炸。5)热不稳定物质的处理
第3章 防火防爆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