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谈之食品安全管理
从食品安全专题研讨会分享食品安全管理技术
马东
华通联食品安全服务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总经理;食品安全管理专家,IRCA ISO9000主任审核员,ISO22000主任审核员,BRC审核员。在大学从事食品教学多年并参与多项食品科研工作,拥有11年跨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经验。
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是更好了,还是更糟?如果单从技术角度看,过去5年,政府的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用于食品安全监管和资源整合,包括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整合了监管部门的职责、设立了风险评估机构等,食品安全形势应该是比以往更好了。但如果从近年社会热点调查结果看,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排在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首,形势似乎更糟了。
日趋完善的法规体系,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已经开始让食品经营者如坐针毡、备感压力,却又不知道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
中国经济已经开始由长期以来的高速、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转向稳健、精益、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行业也进入整合、并购的阶段。而任何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三鹿事件已经为食品经营者们敲响了警钟。
这次北京华通联食品有限公司与法国船级社合作,分别在广州、香港与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的质量、技术经理,通过研讨会的方式分享关于管理体系有效性验证、供应链风险管理等国际先进的信息与经验。
食品安全管理技术已经成为食品经营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建立一套适合行业特点,方便一线员工可操作、可持续、可改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中国食品企业在未来10年生存、发展的关键。中国大部分食品企业在推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时,仍是通过认证来确认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但食品安全的管理更需要体现它的有效性。因此,在评判体系有效性时,需要对管理的“效用”与“效率”进行评价,不仅仅需要达到管理的目的,同时要考虑管理的成本。
许多管理者认为,食品安全管理是成本而非增值。如果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只能做到符合性确认,而非有效性验证。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证据就很难用于关键流程梳理与优化,所制定的改进目标、指标也很难与效率挂钩,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管理者将食品安全管理看做成本而非增值的原因。
这次研讨会另外一个主题是供应链风险管理。自2005年苏丹红事件以来,每年中国都会发生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皮鞋胶囊等,都是与上游供应商所提供的食品原料相关。食品安全是由整个食品链来保障的,供应链(商)的风险往往会波及到下游企业,直至零售行业。
但中国本土企业在供应链风险管理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将采购策略与供应商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二是没有基于风险策略的供应商评价系统;三是供应商评估人员能力参差不齐。
国际标杆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已经“由简单贸易,向长期合作转变;由满足价格,向共享信息转变;由单纯供给,向业务联盟转变;由注重检查,向管理分享转变;由关注成本,向价值链开发转变;由繁琐记录,向电子化系统转变;由单一部门,向跨部门团队转变。”
企业的竞争力是通过整个价值链管理实现的,如何由“买卖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化,是中国本土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实际上,食品安全要素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只是诸要素之一,其他
微访谈之食品安全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