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蝉事
蝉是夏日最有生气的精灵, 法布尔用精炼的一句话,概括了蝉的一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禅、蝉同音,因了佛家,故称“知了”, "知——了,知——了"的叫声是蝉们在用全部的力量尽情歌唱。
蝉的幼虫有人叫蝉猴,有人叫知了猴,有人叫蝉龟,而在我老家人们称之为“仙家”。仙者,能上天入地变化多端者也,蝉在一夜之间破土而出,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太阳还没升起就羽化飞走,只留一个空壳在那里,提醒人们他的存在,您说那壳不是蝉的影子吗?“仙家”名字难道不让你由衷感叹老百姓语言的丰富多彩吗?
虽然赐名“仙家”,人们并没给予过多的崇拜,酷暑炎夏,农人的中午是那么的短暂和疲乏,"知——了,知——了"的叫声带给他们的不是野趣、宁静和凉意,不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更不是“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而是无休止的吵闹和噪音。他们从黎明早起田间锄草间苗,精疲力竭的他们多么需要宁静和睡眠!孩子们却没有这许多烦恼,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夏天意味着有果子可吃,有鸟蛋可掏,更大的诱惑是他们可以白天捉蝉,晚上可以摸“仙家”。
于是,当蝉们呼朋唤友,择机而动欲爬出黑暗的地面时,孩子们也活跃起来。70年代乡村的广阔田野是蝉的乐园。农家的房前屋后更是绿树成荫,杨树、槐树、榆树、梧桐树亲密无间,这里蕴藏着孩子们的宝藏。好不容易盼到下课铃响,他们便如脱缰的野马飞奔回家,一手从锅里摸出窝头抑或是玉米面饼子,一手拿笔匆匆忙忙地写老师留的作业,寥寥草草、丢三落四写完最后一个字,一头钻到林子-----夏天那里是男孩子的乐园。
抠。天还微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隐约可以发现一些小孔洞,这就是蝉儿出土的地方,他们在地下熬过了几年早已不耐烦,有力的前爪把土挖的只剩薄薄的一层,一待天黑马上钻出地面,可是狡猾的蝉儿怎么也想不到孩子们是如何发现他们的洞穴,用手一抠,洞穴大白于天下,细细的拇指和食指一捏蝉儿就成了掌中之物。有时候运气好,一个洞中能接连爬出2—3只蝉,那是莫大的喜事,也是和小伙伴炫耀的资本。当然蝉儿并不俯首就擒,它们会向洞穴的底部退去,这也难不倒经验丰富的孩子,折一枝细柳枝插到洞里,自以为捞到“救命稻草”的蝉儿憨态可掬的爬到枝上,当然又被眼疾手快的孩子收入囊中。
摸。7点多的样子,天渐渐黑了,地面的战斗告一个段落,摸“仙家”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与其说是摸,不如说是看更确切,在黑暗中发现一个“异样”的突起,孩子们用手一抓大抵就是一只猎物到手。顺着一排树----最好是靠近水边的柳树一路走下去,幸运的孩子收获的是一个个惊喜。渐渐地孩子们把一片蝉儿最多的林子划分了“势力范围”,狗蛋第一排柳树,外加10棵杨树,卫国第二排柳树又加8棵桃树…….体质最弱的全盛没分到几棵树,只有在别人找过的地方捡“洋落’,可是细心的他总是收获最多,后来狗蛋用3只“仙家”外加3只蝉换得他的秘密--------“你们匆匆走过的地方又有不少蝉儿爬上树去,正好被我赶上,我的战场是整整这一片树林。现在想想这正如我们追逐成功,成功却在我们身后悄悄溜走。匆匆的我们何不慢下步伐向后看一眼?或许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未可知。
照。8点半过后,再想增加收入就很难了,除非你准备两样道具-------手电和竹竿。那时手电是家里珍惜的家用电器,拿出来照仙家的机会不多,偶尔拿了出来,配合竹竿和好运气你倒可以
儿时蝉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