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歌声飞进历史课堂,能为师生交往、师生互动构建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音乐课程资源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些乐曲、歌词往往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递着历史的遗韵。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是以使一个人对末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正是这特有的魅力使音乐成了历史教学中的珍贵资源,在历史新课程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了新的价值取向。
一、运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往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九一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让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教材中有些章节,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史,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时可注入“音乐的阳光”,如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建筑》时,以欢快的民歌《小放牛》导入,随着“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嘛依呀海”趣味十足的乐曲响起,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
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我播放了法国的国歌《马赛曲》, 它表现了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的历史事件。 1792 年 6 月,马赛市一支 500 人的志愿军开赴巴黎。士兵们沿途高唱这首战歌,到达巴黎的巴士底广场。歌声伴着鼓声,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举起染满鲜血的旗!……”。这波澜壮阔、振奋人心的乐曲能让学生神入法国大革命中,从而进入角色。这样,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就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之效。
二、运用音乐,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自古以来,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单一模式,这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显然有较大的限制。因为形象思维最突出的特点是鲜明的形象性,而形象地获得当然以学生各种感官的共动为佳。音乐在这一点上有独到的优势,正如罗曼·罗兰说:“音乐正是引导精神生活进入感官生活的媒介”。而
中学生普遍喜爱音乐,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让歌声飞进历史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