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阿卡化旦》有感这种片子,这种情愫的影像,伴随着各种深挖,总觉得有些视觉疲惫和感情疲惫。自从“感动中国”之后,电视,报纸,网络,从不缺这些情感大片。不是因为冷血,是一种麻木,是对这残酷现实的冷漠。。。。黑漆漆的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无奈的背影,艰辛,艰辛,艰辛,处处都透着艰辛,希望,希望,希望,又处处都飘着希望。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我曾经不止一次的热血澎湃的幻想过“西部大开发”,幻想过“支教”的田园生活。可一切也仅止于幻想,就像镜头里那个矛盾的指教女孩,人生有太多的规划,有太多的无法舍弃,吃面糊没有什么,难过的是从米粥变为面糊,以及身上所担负的来自自我和家人的期望。我常常在想,也许冲动和热血每个人都有,可是,一年,两年,可以支持,然而三年,四年呢?或者,终有一天,当你离开的时候,对于那些朗朗的读书声,那些渴望的眼神,那些落寞的背影,该怎么办?又或者,你留下了,那么那些远方的父母,那些当年的理想,那些抛不开舍不去的,又该怎么办?这真的是一件让人无比矛盾的幻想。当意识到我无法抛下父母,终生服务于这样的事业时,就打消了这样的热血志向。正如影片中说的,他们看着这些老师来来去去,想要留住,却留不住,感觉自己是被抛下的,更加的痛苦。那么,既然没有办法给予承诺,就不去打扰他们,徒留遗憾。不止是他们,还有自我,深深地。也许,会有人义正言辞的说,“不去就不去,哪这么多的理由。”我想,再麻木,再冷血,面对那些眼睛也会不舍。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支教是理想,孝敬父母也是理想,两者产生冲突,一个自私的有志青年,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还记得有一年的“感动中国”中就有一位感人的教师,一生支教,清贫而居。老母亲生病都无法随侍左右,他说,他舍不得那些可爱的孩子。然而,在我看来,他是真真残忍,孤苦寂寞的母亲,只是想见儿子一面,中年早衰的妻子,只是想感受丈夫的温暖,对于这些至亲,他又是
观《阿卡化旦》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