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黄陂东乡宗圣祠详细资料【搜集自宗亲网】 在湖北武汉黄陂东乡与红安县新洲县相邻的犄角地带,有一座虽不显眼却颇有来历的山峦——三台山。该山东麓屹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红色祠堂,她就是黄陂县境内仅存的曾氏宗祠——宗圣祠。该祠气势宏伟、布局合理、构型独特、用材讲究、色泽庄严,在众多的各姓宗祠中堪称“鹤立鸡群”。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我们名族的历史和陂邑曾氏的变迁与兴衰。 一、 陂邑东乡之曾氏 东乡曾氏宗族有着它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井然有序的谱系,但并不是陂邑土著,人数也不很多。然而在东乡八大姓之中,曾氏宗族却毫不夸张地被人称为“望族”。其原因有二:一是该族徙陂甚早,自明代至今有数百余年的历史;二是自前清到现在,文武两道,该族人才辈出,文者才冠两湖,武者能安邦定国,于社会于国家,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 该族族谱记载:陂东曾氏一世祖,潮球公,从湖南宁乡,宦迁入陂(官名不详),定居洪家桥,后子孫转徙大堤口,购得闵天官之庄园“闵家大湾”,子孫繁衍,丁口日众,终改“闵家大湾”为“曾家大湾”。前清嘉庆年间,在湾北修祠以祀祖。这期间该族出现了一个文武双全的的官员——曾大观。 曾大观,字静斋,生于前清乾隆年间,乾隆己未年以武举身份入京,殿试榜眼,官封游击、总镇等职。后因征台有功,官升绍兴水师提督,行浙江提督事。旋回朝,御赐鸿宴,钦赐“我朝福将”御匾和“静斋巡海图”,官迁翟州,历嘉庆、道光两朝,于道光年间病逝,其人与我县另一文榜眼刘彬仕齐名。著名名族英雄林则徐有诗赞曰:神山初日射金鳌,横海楼船下濑豪,鳀壑天风传鼓角,蛟门云水洗弓刀,清时纵少跳梁警,劲旅休忘战舰劳,准备图形上麟阁,天吴错绣折波涛。(摘自曾氏族谱) 光绪年间,世界列强为其侵华利益之需,在我国各地大举修筑铁路,其时,陂东曾出了一个外交手腕灵活、善于理财的买办企业家曾谓卿。曾谓卿行七,人称“七太爷”,他长期协办“平汉”线下段的铁路工程。因其经营有方,家遂大富,富甲一方,北在我县姚集,南到武湖均有其田庄。 延至民国革命时期,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陂东曾氏先后涌现了不少的杰出人物,他们虽然政见不同,道路不同,然其为国为民之心不可没。如曾觉先生,早年参加同盟会,二十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早期党员,为了革命,曾登报声明,与其家庭划清界限、断绝关系,为共产党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还有曾昭渠先生,曾昭干先生,曾咏梅女士等都先后在不同地方参加红军,投身共产革命•••••• 这期间也有不少曾氏民族人在国民党在政府中任职。 如曾振瀛先生,在日寇侵华武汉沦陷、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任国民党恩施行辕主任,代卫立煌先生主持政务,并长期担任湖省政府秘书长。1947年调任黄陂县县长,在黄陂任职期间,大胆提出文明治县之纲要。瀛子,曾宪鼎先生,早年毕业于华中农大,立志农业救国。国民党败逃台湾后,鼎出任联合国粮农官员,上将军衔,专管亚洲农业事务,直至退休。(尚健在台)••••••••• 解放后,由于国家安定,社会繁荣,陂东曾氏更是人才济济,能人辈出,他们是: 曾卓(觉先生之子),族名庆寇,现代诗人,幼即聪颖,与胡风先生过从甚密,其人才华出众,诗风活健,自成一派。解放后任武汉市文联主席和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曾宪武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中科院硕士研究生,赴美攻读博士后学位。学成,荣获美休
黄陂东乡宗圣祠详细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