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科学关爱生命
——初中说明文教学琐谈
无锡市华庄中学浦建军
初中说明文的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教师就文本而文本,模式化倾向严重。在课堂教学中,讲述的无非就是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停留在对文本概念性的解读。教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吃力。其实,这只是说明文教学的一部分,更多地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才是教学的根本。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是应试教育的阴影在作祟。对于说明文的考查,常常是停留在对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的考察上。不少老师还是把眼光滞留在考试上,目中没有活生生的人,没有面向未来的胸襟和情怀,这样的教育只能把活人教“死”。
有资料表明,如果不在青少年阶段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将影响他的一生。时代需要的是“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初中学生正是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也是确立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对形象性的文体感兴趣,如散文、诗歌、小说等,另一方面好奇心又驱使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记叙性文体,有感人的故事,鲜活的形象,生动的场面,这都能积极的唤醒学生旧有的情感和知识的体验。说明文相对来讲就显得枯燥,有些文章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有些知识是学生无法体验到的,再加上单一的文体样式,严重妨碍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人文的关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形成科学意识和人文的关怀应当成为说明文教学的重要理念。
如何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呢?
1、挖掘说明性文本内在的活力。(1)逻辑美。追寻文章的逻辑美,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通过文本去体悟。。讲述《死海不死》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先让学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提问,“假如你到死海,你会看到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你会想到些什么?”这两个问题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现象到本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思维。(2)语言美。说明文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如学习《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大家对这篇文章有没有兴趣、读起来有没有味道?我想先请你们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和体会。这样,使学生在同以往的经验比较中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独特之处。(3)趣味性。尽管说明文相对来讲就显得枯燥,但我们仍能从中寻找出内在的活力。如《死海不死》这篇文章,两个神话传说,就体现了文章的趣味性。《日本平家蟹》中平家武士集团的灭亡的故事也增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巧妙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是挖掘文本趣味性的重要手段。教学《事物从何处来》时,我让学生来推测恐龙灭亡之迷;教《死海不死》时,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如何拯救死海?如果死海真的干涸了,你将怎样利用死海?这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是增强说明文趣味性的重要方法。
2、与生活接轨,开发多种能利用的课程资源。说明文是一种实用的文体,它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1)与其他学科交互,达到资源的共享。说明文所涉及的领域可以说是上有天文,下有地理,无所不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说明文中教学中可以借鉴。学习《死海不死》时,可以激活他们已有的物理学和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思考方法;《食物从何处来》、《蜘蛛》是有关生物学
亲近科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