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研究生专业课程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任课教师:成明明
学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学号:201131251
姓名:朱诗悦
考试日期:2011年11月19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制
佛教中“死”的委婉语
人们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在某些场合、对某些事情不能直言不讳地说出来,需要采用婉转的、含蓄的说法予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就叫做委婉语。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在谈及委婉语时说:““死”的别名最多”,不论是清人梁章钜的《浪迹丛谈》还是龚延明先生的《古代“死”的别名》都列出了许多死的别名,因为从社会心理上讲,“死亡”总要伴随着痛苦,引起恐惧和优虑,无论什么人都有打心眼里不愿意提及这些神秘的字眼,所以在汉语中,对于死亡的委婉语足有成百上千,人们通过一切办法避免谈及死亡。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宗教,她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有与中国本土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态度,然而佛教中许多对死亡的称呼都与教义有关,其中不少为音译,但在与中国文化长时间的交融中已呈现特有的中国特色,现整理如下:
涅槃:梵文:निर्वाण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泥丸”。《中论》:“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般涅槃:“般”(bō,音波),“般涅槃”是梵语parinirvana的音译,也译作“般泥洹”,省称为“涅槃”。《魏书•释老志》:“释迦三十成佛,异化众生,四十九载,乃于拘尼那城婆罗双树间,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槃。”《世说新语•言语》:“于时张(玄之)年九岁,顾(敷)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
灭:“灭”是“涅槃”的意译。《大乘义章》卷十八:“灭诸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六乘义章》卷二:“涅槃无为恬泊为灭。”
灭度: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六·释僧肇〈涅槃无名论〉》:“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大涅槃经·狮子吼菩萨品》:“灭生死故,名为灭度。”《高僧传·释道法》:“元徽二年,(道法)于定中灭度,平坐绳床,貌如恒目。”
灭谛:《法蕴足论》卷六“如说涅槃是真苦灭,是诸沙门究竟果故,如是断等名灭谛者,谓此名涅槃真实。”
灭化: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九章:“(达摩)常以四卷(楞枷)授学者,以天平年(公元534年至537年)前灭化洛滨。”
灭安:《佛古闻禅师语录》“举火飞猿动,曦光菡萏开。宿雾羡子志,不群独跨大,方步去来既,无辙生灭安。”
寂灭:宋·王禹偁《黄州齐安永兴禅院院记》:“智雨者,涟水人,世姓朱氏,以至道三年十月一日寂灭。俗寿五十一。”
入灭:《坛经·付嘱品》:“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冥灭: 南朝·梁武帝《摩诃般若忏文》:“诸佛以慈悲之力,开方便之门,教之以遣荡,示之以冥灭,百非俱弃,四句皆亡。”
示灭:唐·李华《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山王高妙,海月圆深,因于示灭,空悲鹤林。”
迁化:《坛经•付嘱品》:“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慧皎《高僧传•佛陀什》:“先沙门法显于狮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
顺化:明·唐顺之《吴氏墓记》:“颇似能视死如归,而知生之不可贪,死之不足患,庶几委命而顺化。”
坐化:《资
佛教中“死”的委婉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