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艺潘岷前序:潘岷,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1967年生于江苏宜兴,毕业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工业美术系造型与装饰设计专业,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紫砂、陶瓷艺术设计和创作,创作作品强调原创性,注重现代设计创作观念,把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作品,且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对潘岷的评价:在烟波浩瀚的紫砂壶艺艺海中,潘岷老师以苦作舟、楫以思索,勤奋地构筑起“学院派紫砂壶艺”的又一标志,令人颇感欣慰。摘要:陶都宜兴,是我国传统的重要陶瓷生产地,而紫砂艺术更是名扬海内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赢得了许多美誉。为了把我国陶瓷艺术中的这朵奇葩更好的发扬光大,紫砂陶艺人在不断地探求。本文阐述了紫砂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原理以及紫砂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创作。 在陶都宜兴丁蜀镇,经常和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谈“伊拉克战争”,当然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陶瓷”、“紫砂”、“紫砂壶”以及“紫砂壶的行情动态”,每个人都会把了解到的最新消息和动态传过来,然后大家发表意见和看法,进行一些非正式的讨论,虽然这些讨论没有什么价值,或者也不起什么作用,但这种休闲品茶,谈古论今的方式,倒是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我周围的这些朋友,大多是搞美术的,或者是靠紫砂“吃饭”的,他们对紫砂的了解和关注充满了热情。可以说紫砂在整个丁蜀镇的陶瓷行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紫砂的兴衰也直接影响到一大批从业人员的生活状态。紫砂从前些年的狂热到近几年的平稳的理性发展,造就了一批从业人员和紫砂艺人,有狂热时期一夜成为暴发户的到近几年收入颇丰的紫砂人,有脚踏实地地一步步钻研进取的到现在已具成就的紫砂艺人,也有原本不搞紫砂的大学美术设计专业人员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的,演绎了一幕幕围绕紫砂状态悲欢生动的场景,也为紫砂的发展叙说了一段历史。谈论紫砂,主要还是谈论紫砂壶的泥、工、款、形。泥指泥质的优劣,有它的局限性;工指手工艺的要求,则随着经验的积累而能越做越好;款即壶的款识,指壶的制作者或题词、镌铭的作者;形指紫砂壶之形,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样”之誉,而形之设计,不是单靠泥料的优劣、或做工的好差、或靠时间磨练出来的。如何设计一款优秀的紫砂壶作品?如何继承传统紫砂文化而又要开拓创新?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形成自己的紫砂艺术风格特色?这一系列值得思索的问题摆在了许多现代紫砂从艺者的面前,有人困惑、有人思考、有人不断实践进取、有人有所作为,关键在于各人对紫砂艺术这门独特性很强的实用陶瓷工艺品认识程度,对紫砂文化内涵的了解以及自身的科学文化艺术素养等。 谈论紫砂壶作为传统陶瓷在造型、功能、工艺等方面所形成的特点,是与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紧密相关的。正因为紫砂壶是属于实用的陶瓷工艺品,所以它首先须具有实用性,总是要按照实际使用的要求来进行设计、选材、造型、装饰等。艺术处理和加工等因素都要结合实用要求来考虑。它的审美性应寓于实用性之中,应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紫砂壶的创作也就必须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紫砂壶与其它工艺品一样,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它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同时又具有审美价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审美作用。紫砂壶的实用性是
浅谈紫砂壶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