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语文 第8课 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咬文嚼字教学步骤:一、教学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评价课文观点。三、教学方法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四、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三位作家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这三位作家说的话字数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由此可见,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介绍:1、找同学介绍作者。2、补充总结: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三)、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有几段?标出序号。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概括出来。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3、看文章1-7段的内容。找出文中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看总共有几个实例?(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3)、“推敲”的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5)、“套板反应”下面同学看一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4、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生:不是。5、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6、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7、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8、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生:在理。9、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生读。10、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生读11、

高中语文 第8课 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kjafow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