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生物群落:
物种(species):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
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思考:①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
②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物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生物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与种群的区别与联系:
①与种群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②与种群联系: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
植被(vegetation):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被。
以森林植物群落为例,说明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森林群落:
乔木层:一般指5米以上的乔木区,这一层动物种类丰富,有各种昆虫、鸟类。
灌木层:一般指1-5米高的灌木丛区,动物有树栖兽类以及各种鸟类。
草本层:指地面上1米以下的草本植物区,在这一层中,昆虫、蜘蛛、蛇及各种小型鸟和兽类较多。
苔藓地衣层:贴着地面生长的苔藓、地衣和真菌等。
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
池塘群落:
动物在群落中也存在类似的分层现象,淡水养鱼中四大家鱼的混合饲养,就是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
2、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的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树冠的疏密度,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于是群落就由各种不同的“小群落”镶嵌分布在地面上,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群落内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以影响环境。
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保护色、拟态
此外,
初三生物复习资料(环境生物部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