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人生
小火车迷
2013年9月17日,王嵬再次来到了大兴安岭深处的塔源。秋意深浓的兴安岭当然是吸引他的一个原因,但沿着蜿蜒北上的塔河而行的绿皮火车,才真正让他痴迷。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感觉,而绿皮火车也是即将消失的历史。
这趟行程与他结伴的是他的父亲王英勇,今年50出头的他已经不是第一次陪伴儿子的行程了,逐渐地,他也开始喜欢上了这样的旅程。“久居都市,出来走走,也是心旷神怡的。”王英勇说,更重要的,他要承担起儿子孤独之行的伴侣角色。
据母亲李春梅回忆,王嵬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了对火车的喜爱,那时候他们住在北京四道口,从10层楼家里的窗户就能看到火车北站(西直门站)的火车,而趴在窗户上看火车成了王嵬的惯常动作。每次从幼儿园回来的路上,他也一定要到火车道上等着看火车。
更让李春梅觉得哭笑不得的是儿子学美术的经历,刚学了两个月,王嵬就提出不想再学了,而弃学的原因竟然是,他只想画火车不想画别的。在李春梅的记忆里,儿子对火车的“痴迷”是从上学后开始的。一次他们去王府井的玩具店,王嵬看上了一个火车模型,但当时1000多元的价格在家长看来实在是太高了,于是折中的办法就是几乎每周都要去海淀的一家火车模型专卖店看模型、看沙盘,并且每次去看完了走时都是恋恋不舍。给王嵬拍的以火车为背景的照片,他更是用一个专门的相册存着,上学也要带着。在作业本和各科的课本上,到处都被他画上了火车的标志,
“他画的火车头,精细到了每一颗螺丝”。
在王嵬的小学同学李浩印象里,他们所在的明光村小学几乎所有老师都知道他喜欢火车,但王嵬却不记得自己喜欢火车有过什么特别的影响。他记忆深刻的是2002年暑假,自己拿着相机跑到火车北站的站台上,第一次独自享受了拍火车的乐趣,直到现在,他还能清晰记得当时激动的样子,从此以后,拍火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出于对火车本身的爱,虽然家里住得离火车道不远,但时时刻刻都想看到火车,洗出来照片,想看时随时就能看到。”也正是由于这一次的经历,将他带入了对他以后产生重大影响的网络世界。
禹航算得上是王嵬在网上结识到的一位重要的良师益友,他比王嵬整整大了16岁,在当时火车迷们常常聚集的海子铁路网、北京铁路车迷网上,他很快就关注到了这个“小不点”。当时的王嵬还很初级,也没有扫描仪,发的都是文字,诸如北京北站有什么火车,或者来一辆什么车,哪趟车是哪台机车牵引的等等,但就是这些文字里所流露出的痴迷和执著劲儿让禹航看了之后很感动。第一次接触他们约在了火车北站的东站台上,禹航至今还记得那次见面的印象:“感觉他非常腼腆,穿着校服,背着书包,拿着把伞,带着一个小胶片的傻瓜相机。”
兴趣的抉择
进入论坛,互动性很强,面对的面广了,专业方面也有了很快的进步,网络世界使得王嵬关于火车的知识和对火车的兴趣都慢慢蓄积起来。2003年时,他已经结识了一群北京喜欢火车的人,这20多人的小团队时不时地会组织活动,他也开始跟着一起出去过几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去位于西郊机场的101车库,当时看到二三十种车型,那里面还有好几台比较珍贵的老机车,类似这样的活动使得火车对王嵬的吸引力更大了。
这时候的王嵬只是获得了活动参与的乐趣,就他自己看来,还基本属于娱乐,还没有到要去真正拍点东西的阶段。实现这一过程转变的要算2005年的那次出行,那是王嵬第一次出远门,也是他刚
火车人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