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道佛三家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基本可以说是儒道佛三家的共融。三家思想构成了我国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为我们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指导思想。几千年来,三家思想互相争斗攻击,互斥异端。但是在斗争的过程中,也不断在交融。我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受到其影响,从吃穿住行各方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儒道禅三家极具深度的思想。深入研究此三家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一、三家思想的异同:
儒家—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仁、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他的修身、治天下之理论贯穿于整个思想之中,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动能性。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体系,它的目的是使人达到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人格境界,这是通过“修齐治平”的过程实现的,最终达到“君子”、“圣人”的境界,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庞大的体系。
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误解(好多人认为,我们现今社会官方实行的思想和儒家思想一样,这是错误的,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好比我们现在社会上的道德规范。)
儒家倡导的是“人”,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今,整个社会强调的是“法治”,社会中的这种秩序的维护,依靠的是制度化的规范,条条框框将人的行为规范在可行的制度范围内。而儒家强调的是“人治”,强调了人们是可以被感化的,人们通过被感化,能自觉的遵守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儒家提倡的是快乐的接受,一切从本性出发,追求的是本性的存在。它与西方的思想不同,西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外部行为进行制约。而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在生活中保持本性就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一点上作为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家孟子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提出“最高尚的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在这句话中体现出了人性本善。
小结:
儒家思想总体还是为了统治阶级而服务的,它的思想存在着一种条条框框的规范。它在许多方面都起着一种限制引导的作用,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应该那样做,这样我们才是这个社会上的人,我们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儒家的思想所以儒家思想最大特点就是入世而治世,强调我们应该进入到社会中去,融入到这个社会,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在创造世界财富中实现自我价值,要相信世界才是展现才华的舞台。这样人人遵纪守法,努力进取从而达到一个国泰民富的世界。
儒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这使我们遇事不温不火,不落后,
也不出头。这种习性,客观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道统”,使我们养成了对于已有的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无论对错,都要遵守。
浅谈儒道禅三家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