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于无声处 却听惊雷.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于无声处却听惊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58-01
“非言语艺术”,亦称“无声语言”,相对口头语言而言,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性的语言,主要包括书面语言、势态语言、时空语言等,是有声语言不可或缺的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特有的功能和无穷魅力。然而,教育界历来多重视有声语言的研究却往往忽视无声语言的功用。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梅哈拉说:“在感情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由此可见,无声语言其实蕴藏着无限的潜能。
我们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无声语言的巨大功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发挥无声语言的作用,使之成为另一种语言教学艺术,必能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从而形成教学的多维交合,拓展有效教学的新空间。正如国画中适当留白会显得意韵深远,我们朗朗的语文课堂中,多些有意味的“悄然无声”必会更余韵袅袅,引人入胜。
1 势态语言:于无声处听惊雷
势态语言主要指以人的表情、姿态和动作等来表示一定语义、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伴随性无声语言。孔子言:“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们一举手、一投足能直接传递蕴藏在内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各种信息含意,因此这种非语言表达系统的势态语言是有效课堂教学的
“第二渠道”。师生通过默契的体态反应,相互理解沟通,往往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情是向学生传递思想情感、施加心理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应该是课堂上的表演艺术家,善于运用丰富多变的表情来体现感情变化,高兴时眉飞色舞,伤心处蹙额锁眉,气愤时怒目圆睁……以渲染气氛,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表情中眼神是不可替代的,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及内心动向。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如果会艺术地应用眼神,“对症下药”,对课堂教学确实有很大帮助。教学中,适时将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表现出色时,一个及时赞许的眼神能让他兴味盎然;而有些学生不时跳出“戏”外,“神游课外”,一个责备的眼神即可将他拉回“剧”中。借助眼睛的魅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 书面语言:字斟句酌见诗心
书面语言指的是一种用文字、图表、符号等来表示的语言符号系统,是隐含着语音而无声响的语言。教学中的书面语言主要指作业试卷评语和板书等,它在空间上的广延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方面更大程度地扩大了语言在教与学的功能。富有情趣的评语、整洁系统的板书,都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应。
有教育家这样说:其实每一种花都会开放,只不过花期不
同,我们要保护好每一个嫩芽。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虽然说以学生为主体,事实上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在作业、试卷批改时我们却能面对学生个体,因此巧妙运用评语这种无声的语言形式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让无声的文字发挥情感魅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日常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以不拘一格的形式使用评语这一非言语艺术。如用简短的文字对学生最近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

于无声处 却听惊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