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三十年vs区块链十年
对于拥抱风险的年轻人,区块链被视为财务自由之门的钥匙;对于苦寻突破的创业者,区块链被视为鱼跃龙门的跳板;而对于久旱盼甘霖的传统行业,区块链所受青睐近乎以弯道超车的姿态力压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晋“群芳”。那么,当我们选择区块链方案时,我们选择了什么呢?
区块链究竟交付什么
笔者看过的很多区块链文章大都长于概念的铺陈,尤以比特币为例的各种“去中心化”、“数字签名”、“公钥/私钥”、“默克尔树”、“UTXO”开头,进而引申到“SPV”、“POW/POS/DPOS/PBFT共识协议”、“智能合约”甚至“跨链”、“闪电网络”等。权且不说五年乃至十年前的技术概念对于未来商业场景的指导性如何,区块链作为一项可定制的集成创新技术,选取什么样的技术元素极大程度取决于要交付什么样的价值。
过去十年,传统行业经历了一轮互联网化的洗礼,我们的衣食住行、财富人脉统统从各自的体系堡垒中被提炼ONLINE,以“六度分隔”为代表的小世界网络理论更是推进了商业社交化的历史车轮,使得“渠道变现”、“面向生态”的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衍生了诸如“智慧XX”、“O2O”等成型理念。交付流量模式,是商业互联网的核心价值。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充当着社会信息与资源的媒介,由点及面地挖掘所在领域的蚁群效应,以期获得最优的经营渠道与运行模式,通过效率的改进获得盈利。那么商业区块链呢?
比特币宣称是一种“电子现金系统”,以太坊向“智能合约应用平台”大踏步迈进,超级账本致力于商用区块链“框架及工具”,百家争鸣的下一代公链们则干脆被分为了底层链和应用链,各有对标。比起非区块链的现有解决方案,它们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
让我们逆向来看待这个问题。比特币解决方案的核心思想旨在实现“支付的分布式验证”,从某种意义而言,比特币是面向支付业务的应用链。中本聪定义了一个纯粹的分布式网络——P2P网络,作为他开创性方案的底图。账号密码?不存在的,我的“地址”我做主,“公/私钥”了解一下。如何表达我对某个交易的参与呢?数字签名能够实现易验证而难模仿的“鉴权”过程。比特币系统将网络里的每笔交易以固定的格式依次记录为“流水账”,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记录的某一段“流水账”追加至已有的“流水账”,当然,前提是要经历一个并不公平的“摇号”,算力强的人更容易中签。这里的“摇号”则是区块链系统的精华所在,即共识协议。选择算力作为筹码,或许出于对引接资源的诉求和对摩尔定律的致敬兼而有之。没有“中签”的竞争者还有一次用脚投票的机会,如发现“中签者”作弊,则大可拒绝将其提供的这段“流水账”收录。随着“流水账”一段段累积,越早被收录的交易越易被更多参与者收录,从而难以被篡改。为驱使更多算力资源加入比特币系统,中本聪设计了递减的“悬赏”机制,也通过该机制实现数字货币的增发。这种“佛系悬赏”的精妙设计在于当奖励停止时,比特币无论是已自生自灭,还是已深度应用,也都无“悬赏”的必要了。至于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则是将已定义的动态流程上链,参与者发起共识的标的在静态资产记录的基础上扩展了资产异动规则,同时,ERC20与ERC721等通证体系对数字资产的可拆分性进行了区分,进一步契合了商业应用需求。
之所以说区块链共识的问世是开创性的,是因为这种共识对区块链系统所维
互联网三十年vs区块链十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