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历程忆当年布赫同志是内蒙古文艺界一位很有威望的领导人,几十年来,在他的培养和关怀下,造就了众多的文艺骨干。六十年前在他领导下的工作岁月,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1947年至1950年春,内蒙古文工团驻在乌兰浩特城北的罕山坡上,东边的桃儿河,岸边是高高的芦苇塘,还有一片片金色的小蒲棒。团部没有院墙,蓝天下的一排排宿舍,周围环绕着榆树林。从团部的一间宿舍中,经常传出悠扬的小提琴声,那是布赫团长和珠兰同志在拉琴。我们几个刚参加革命的文工团员,经常跑过去玩。布赫团长的桌上放着一些书,有一本是翻译小说,我很好奇,团长看出了我的心思,借给我看。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外国小说,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喜欢上了外国小说。此后,我阅读了高尔基的《母亲》、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战士保尔的一句名言,伴随了我一生:“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度年华而悔恨……”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文工团从乌兰浩特到张家口,从呼和浩特到包头。30年来,布赫团长经常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要联系本职工作刻苦学习。”这番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布赫团长在生活上很关心我们,那时我患有鼻炎,他知道后就对我说:“你到食堂要点盐,用水化开经常洗一洗鼻子。”按他的话做,果然有效。在乌兰浩特时,我们每天都有政治学习。布赫团长讲政治课,讲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我记忆很深,尤其讲到剩余价值,讲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阶级,工人得不到应有的报酬等,大家都听得格外认真。布赫团长讲政治课,有时在排练室,有时在外边。团部西边是空旷的平地,有铁丝网拦着。平地上有棵大榆树,树下边有个石墩子,我们就集合在这棵大树下上课。布赫团长来了,站在大石墩子上说:“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毛主席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温暖的阳光从树叶的间隙洒落下来,照在头顶上特别暖和,仿佛是一幅科尔沁草原上金色的油画!那时,我们没有什么个人私欲,有的就是一心革命。大家都吃一样的高粱、大豆,穿着一样的布衣、布鞋,可那时的日子过得非常愉快,人们的思想也很充实。上世纪40年代,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组织活动是秘密的,娜仁经常找我到山上去个别谈话,告诉我要好好听布赫团长讲课,多学习马列主义,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坚定地树立革命人生观。后来她和玛拉沁夫介绍我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感到很光荣。那时玛拉沁夫是我们儿童团团长,当时批评我最多的就是不爱联系群众。的确,我那时小,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不深刻,最爱独自思索,自我陶醉。有一次看苏联电影《三头凶龙》,讲的是青蛙王子的故事,我被紧张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第二天,我和金铭怀里揣着食堂袁大爷给的高粱米锅巴,又跑去看了第二遍。 1950年,我们离开了乌兰浩特,搬到了张家口,住在大境门外。这里环境很好,一个四合院,正房是团部及协理员的办公室,东厢房是琴房、舞蹈排练室、图书馆,西厢房是我们宿舍,还有一个篮球场。出了北面的小角门就是元宝山,山上开满了简秋罗、石竹子,各色的小野花开得满山遍野——一片黄、一片紫,煞是好看! 元宝山东边是峭壁,下边流淌着大清河,河水清澈,可见河底各色卵石,水面上银光闪闪,有不少小鱼在游动,岸边是马莲和水蓼,我们常在这里洗衣裳。时光
风雨历程忆当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