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
,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课题。
生齐读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
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这个词语,请大家找一找,行吗?
生:(用很快的速度找到并举手)
生:是“中华不振”。
生:也是“中华不振”。
生:我觉得还是“中华不振”。
……
师:(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你在哪段话中找到的?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出示伯父和周恩来对话的句子:
★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分角色朗读。伯父为什么不让我到那里去玩耍呢?(相机板书:“中华不振”)
2、那么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伯父却不让我去玩,周恩来觉得很奇怪。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周恩来。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4、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出示图片,租借地。句子,生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问:什么是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请学生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