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住宅政策与规划,新加坡的住宅规划,新加坡住宅政策,新加坡住宅,新加坡民居住宅,新加坡法律对噪音的,新加坡私人住宅,小型房屋设计,居民房屋设计,民用住宅设计来源:发展规划处发布日期:2009年6月25日
新加坡共和国是世界公认的住宅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国家,六十年代初期,新加坡由于经济问题和大量移民,人口猛增,出现了严重的房荒;政府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住宅建设。1960年以来,,其中多数是高层住宅。新加坡私人建设的住宅约17万多套。。新加坡现有250万人口,约60万个家庭(),如按每户一套住宅计,显然住宅拥有套数大于全部家庭户数。由于修建标准逐步提高,仅政府组屋的统计,,。与世界各国比较,新加坡的住宅发展速度是较快的,这首先取决于他们的经济基础;由于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使得住宅发展有了实力。另外,新加坡的住宅政策和规划为住宅稳步、快速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住宅政策
新加坡人称自己国家是社会福利国家。他们享受着政府多方面给予的福利,如儿童免费上学、职工免费接受技术培训等。但在住房问题上,新加坡实行的是商品化政策。即住房费用完全由个人支付,自己拿钱买房或租房居住。居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经济支付能力。
住宅商品化政策是与其国情相适应的。新加坡国民收入较高,据统计,1984年人均国民收入为12,353新元,约合5,800美元。新加坡国民收入中用于个人消费的比例又较高,合每人每年3900美元,这种高工资、高消费的经济政策从根本上保证了住宅商品化政策的顺利实施。目前新加坡公民用于住房的消费一般占收入的20~25%,消费最少的占收入的9%。
新加坡住宅主要是由政府建造的,通常称为“政府组屋”。政府建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1964年拟定的一项“居者有其屋”计划,其售价总体上讲基本等于造价,比私人住宅价格低,为了限制高薪阶层政府明文规定买房者月薪不得超过一定的标准。政府规定的买房者的月薪标准又是不断变化的,1978年时买组屋的家庭月收入要低于1500新元,后来放宽到2500新元,随后又放宽到3500新元。事实上现在新加坡人中98%,都有资格得到政府组屋。政府组屋的售价根据不同地段、不同房屋类型、不同面积标准而确定,基本上是市中心区高,城市外围低,离中心区越远越低。同时,每套住宅面积越小,单方售价越低,而单方造价却越高。所以,单就每一套而言,售价与造价是不平衡的,据说这种价格与价值的悬殊差额是由社会经济家精心研究计算得出的,意在照顾低收入者利益,使社会上的低薪阶层也能拥有自己的住房。政府对社会上极少数月薪更低的家庭还备有廉租屋出租。现在申请租屋者的月收入限额为800新元。
所以,严格地讲,新加坡住宅经济政策是一种商品化加价格社会调节(通过政府)的政策,它对解决广大人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积金政策规定,新加坡的任何一个雇员或受薪者每月必须扣除工资的一定比例,而雇主(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则须每月按雇员或受薪者工资的一定比例,再拿出一笔钱,连同扣除的工资一并存入公积金局中雇员或受薪者的名下。五十年代开始实行这项政策时,公积金只占月薪的5%,以后不断提高,目前已达25%。
公积金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是不能随意提取的,法律规定,公积金不能因债务或索偿等原因而转让,不受抵押、
新加坡住宅政策与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