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湖逻辑:一场和时间的对赌2012年12月10日21:58《商界》杂志评论本刊记者樊力摄影记者雷辉 2007年,33岁的朱鼎健找人将那本《观澜湖未来五年规划》读出来、录音,然后送到了父亲朱树豪的病床前。这是这家港资企业20年历史中值得描述的一刻。此时61岁的朱树豪身患重病,说话已经很吃力,他带着氧气罩听完了录音,微微抬起手,竖了竖大拇指,表示OK,然后又轻轻摆手,示意去做。——对于朱氏家族,外界存在着“了解”与“不了解”两种极端印象。在了解高尔夫的人印象中,朱氏家族在深圳、海南等地先后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世界最大高尔夫球会观澜湖。观澜湖连续多年取得高尔夫世界杯的主办权,一年大约接待300万人次。那些不了解高尔夫的人也依旧可以从数字上感知这家企业。朱鼎健说,他越来越能够理解父亲为什么会如此拼命,为什么停不下来。观澜湖直接管理的员工有12000多人,间接管理的所有的供应商、施工单位,算下来每天会有5万人次为观澜湖服务,是这些人推着企业往前走。——这是观澜湖停不下来的原因。也是朱氏父子为什么创业、为什么第二次创业的逻辑起点。与之同时,我们解读和报道观澜湖的原因也有两点: 第一,两代香港企业家如何融入大陆的文化以及商业氛围;在这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带来了哪些商业价值。第二,以高尔夫为核心的观澜湖产业轴,如何从球会、休闲旅游、房地产开发三大块,加载上商业地产运营、养生旅游和品牌输出,最终构成一个立体的商业模式。上篇:创业的逻辑赌很多时候你必须承认,企业家逻辑是这个世界最难用文字还原的逻辑。这种逻辑的核心构成,其实是赌性。 1992年,当朱树豪决定在深圳和东莞交界处的一片垃圾田上投资一个世界一流的高尔夫球会时,周围朋友无不劝阻:“你这是要把钱扔海里!”甚至政府官员都有些“不忍”,劝其改作别的投资。朱树豪扔钱的地方叫做观澜镇,观澜湖亦由此得名。只是彼时的观澜镇里并没有湖,这里地处荒郊,唯一能和现代商业沾上边的是高速路口那块小广告牌。打广告的,是当地一家卖狗肉的饭店。狗肉广告牌——给朱树豪的大儿子朱鼎健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并最终成为他某段记忆的原始起点。彼时,正在加拿大读书的朱鼎健从深圳市区出发,颠簸了4个小时后终于抵达父亲所在的“工地”,即便他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一切还是超出了他想象。没有水,没有电,没有道路。早上,朱鼎健和父亲坐着工程车一起进入荒地视察施工;傍晚,又因没有路和路标,工程车转了很长时间都转不出去。于是,前期到位的资金没有一笔用于球场建设,全都投到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上。球场终于动工了,更多的困难也随之而来。观澜镇土壤酸性高,不适合种植,建设球场所需的土沙又得从广东河源等地千里迢迢地运来。此时,若是将朱氏父子的选择归结为一种战略抑或远见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面对这场与时间的豪赌,局中人骨子里的赌性和血气才是决胜的筹码。朱树豪是第一批到内地投资的港商。他1970年代末进入珠三角从事贸易,每天清晨从香港来深,当晚再赶回港。1980年代朱树豪投资兴办纸品包装企业,经过近二十年苦心经营,他的骏豪集团终于做大。 1990年代,朱树豪发现珠三角外资企业增多,外国人面对“中国特色”的商务社交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像中国人一样通过推杯换盏的方式来谈生意。朱树豪意识到,引入在国外具有悠久传统的高尔夫球,创造一个优雅的商务社交平台,隐藏着难以估量
观澜湖逻辑;一场和时间的对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