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侗戏之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侗戏之乡——贵州腊洞
2009-12-14 20:47
       侗戏,是我国民族戏剧的一个独立剧种。今年5月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发祥地是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清朝嘉庆年间出生在该乡腊洞村的侗族歌师吴文彩为其创始人,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这朵具有旺盛艺术活力的奇葩,在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大花园中仍然鲜艳夺目。
清嘉庆年前,侗族只有古老动听的歌,而没有戏剧,随着清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实行流官和通商政策,使汉文化不断渗透进侗族地区,汉族戏剧也随之传入侗族地区的黎平府一带。年方29岁的茅贡乡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到城里传唱侗歌,看到外地人在城里表演汉族戏剧,便如痴如迷地追看,于是盟发了创作侗戏的灵感。回到家后便把自己关进一间谷仓里,三年不走亲访友,不会客应事,装疯卖傻废寝忘食地创作侗戏,终于公元1830年秋,吴文彩借鉴汉族传书《朱砂记》和《二度梅》,改编、翻译出了最早的侗戏《李旦凤姣》和《梅良玉》,从此侗族诞生了自己的戏剧。后来人们把吴文彩尊称为“侗戏鼻祖”,他的故乡——茅贡乡1994年被贵州省命名为“侗戏之乡”。
腊洞侗戏,经170多年历史风雨的洗礼,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色彩,成为广大侗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品,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茅贡每个村寨都有侗戏班子,一般是一个寨组建一个侗戏班子,也有以族姓或鼓楼为单位组建的,每个侗戏班子由10至30人组成,都起有自己的班名,如“文彩班”、“顺和班”等,并订有班规。
茅贡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为演侗戏专门修建的戏台,戏台一般都是建在鼓楼的侧边或对面,建筑工艺比较精巧,风格别致,文化韵味浓郁,也是侗寨的标志建筑之一。该乡高近村的戏台就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还保存较为完好,分为表演侗戏的主戏台、达官贵人看戏的廊檐和平民百姓看戏的鹅卵石镶成的地坪,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腊洞侗戏班子演出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侗戏班子在本寨演出是自娱自乐义演,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一般都开演。侗戏班子要到别的寨子演出,要先发出帖子,对方把帖子送回来,表示愿意接班子去演出,不送帖子回来,亦是不接去演出。侗戏班子演出一般都是单日开演,演出的时间也是单天数。寨子里接侗戏班子来演戏,家家都要通知四邻八寨的亲戚朋友来本寨看戏,宾客满座,酒肉款待,即使是陌生人来看戏,随便到哪家都视为宾客相待,侗话称这一习俗为“勿也戏”(即做戏客)。侗戏班子演出前先立坛祭请吴文彩师傅,仪式由戏班子里的戏师主持,焚香烧纸化班名祭请师傅后,才燃放鞭炮闹台开演,戏班子演出不开价收费,只是由寨子里的观众轮流养饭、送晌午饭、挂彩旗和打“加官”(即戏班子演出结束时朝贺寨上及寨上的观众,观众随多意少封赏掷红包)。别有风趣的是唱对台戏,在一个村寨里几个戏班子同时开演,比试看哪个戏班子吸引的观众多,观众少的得向观众多的放鞭炮挂彩,表示对方技艺高明,值得祝贺和切磋学习。
腊洞侗戏的表演艺术风格独具特色,注重以情感人。基本的表演技法是唱、念、做、打、舞,以“唱”为主,演唱和独白都是用侗话。表演的基本动作是演员交替走横“8”字步,动作的每个细节都比较生活化。虽然没有十分严格的行当,但也有生、旦、净、丑之类的角色,丑角在剧中比较独特,主要用插科打诨或旁白来衬托剧中的正面人物和帮助剧情发展,表演十分滑稽、逼真。
腊洞侗戏的音乐

侗戏之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坐水行舟
  • 文件大小68 KB
  • 时间2018-11-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