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总论
管理与管理学
人类的管理活动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控制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创新
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
我国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管理的预期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人际角色——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谈判者
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化的精神能力。
(一)网络信息化
(二)经济全球化
(三)知识资源化
(四)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试验法
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演绎法
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
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
顺“道”——顺应客观规律
重人——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
人和——关键在于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亡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利器
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对策——研究对策两个要点:预测、运筹。
节俭
法治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分工理论。
分工的益处:
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化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