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旅游风情
(导游解说词)
导语
巴里坤历史悠久,考古证实,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生活在这里。巴里坤最古老的名称叫蒲类。春秋战国时期,蒲类是塞种人和呼揭人放牧牛羊的地方。后来,蒲类为匈奴人所占领,据说连匈奴王公的府第也曾修建在这里。西汉时侯,蒲类成为一个小国,是西域诸国之一。东汉时侯,蒲类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从此,古蒲类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代演进到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汉建立大蒙古国,征服西域诸国,改伊州为"哈密力",改蒲类为巴尔库尔。"巴尔库尔"即蒙古语"老虎前爪","巴里坤"即这一译音的相近译音--这就是"巴里坤"地名的来历。清代康熙年间,中央政府派兵来新疆平息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驻兵巴里坤,把巴里坤作为军事基地来经营。这是巴里坤走向辉煌的开始。到乾隆年间,巴里坤设府,称镇西府,管辖奇台、宜禾(巴里坤)二县。到1954年,改镇西为巴里坤县,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隶属哈密行政公署。
巴里坤地域广阔,地貌多样。巍峨的雪山,象玉砌的围墙,环绕巴里坤盆地四周。山腰为原始森林覆盖,宛如飘逸的腰带。
而且,山沟多有泉水流出,滋养着山脚下的农田。广袤的草原,一碧千里,畜群似花朵点缀其上。一望无垠的大漠,被忽隐忽现的海市蜃楼描绘出如梦如幻的风景。在暑热难挡的炎夏,巴里坤却凉风习习,鸟语花香,正是避暑消夏的理想所在。在冬季,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世界一片洁白,一片宁静,若作短暂小栖,作些冰雪运动,是疗身养性的好去处。
巴里坤因历史的一度辉煌造就了如今文化遗产的珍贵和丰富。大河唐代古城遗迹,清代土城遗迹及多处兵城遗迹,可激发游人壮烈的怀古情趣。全县城乡庙宇曾有近百座之多,现在虽只有地藏寺、仙姑庙残存,但从建筑气势可见当年蔚然大观之一斑。由"天山雪松"、"黑沟藏春"、"瀚海鼍城"、"龙宫烟柳"、"镜泉宿月"、"岳台留胜"、"尖山晓日"、"屯稼堆云"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构画的巴里坤八大景观,正是巴里坤风貌的体现。
淳朴好客的巴里坤人民欢迎中外贵宾光旅游。
一、 地藏寺、仙姑庙
巴里坤曾有清代享有"庙宇冠全疆"之称。据《镇西乡土志》载,自"道光年间,营有四营之庙,三乡有三乡之庙,庙宇之多巍然诚郡之壮观也。"由于巴里坤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先天的自然条件,是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和加以苦心经营之地。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为维护祖国的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于此同时,在巴里坤广建庙宇的历史有近200年,出现了中国不多见,新疆罕见的庙宇群落。
巴里坤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上的重镇,享有新疆"三大商埠"及"八大名城"之称。在康熙王朝兴盛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军屯、商屯、民屯、犯屯、宅屯、旗屯的高潮,广建寺庙也就随之而兴起。在汉城、满城七里半的范围内就建有57座庙宇群,当时按城内人口计算50人为一座庙的奇观,再加上三乡庙宇就有近百座庙宇在巴里坤草原上掘起。寺庙内容之广是中国罕见的。有佛教、道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耶酥教,另有德、贤、仙等。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都毁于一旦,现仅存有地藏寺、仙姑庙,同时也是新疆境内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庙宇群落。
地藏寺是甘肃民勤客商捐资于嘉庆二年修建的,也称民勤会馆,过会时间每年阴历五月十六日。
地藏寺地处汉城南门外,整体院落座南观北,占地十几亩,山门极其雄伟,上下结构,上为该庙戏台,下为进出山门,山门两侧又各置一面石鼓。进山门便是看戏广场,也是贸易交流场所,往里是一座壮观的凉亭,抬级而上,过凉亭左右是东西厢房、厢房门柱上雕刻有楹联:"姑息堂前受姑息姑息姑息,奈何桥上叫奈何奈何奈何"(西厢房)"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上为地藏王菩萨大殿,极其雄伟壮观,大殿宽五楹,深六进,飞檐起脊,大殿门柱上雕刻有这样一副楹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善报恶报速报慢报终需有报。从这副楹联便可告知人们,您已到何处,怎样处事和怎样做人。进大殿门门上有一匾写着"你来了吗",后殿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的金身塑有一动物,其形狮不像狮,虎不像虎,关于这一怪物有一传说:地藏王菩萨的母亲本是积德行善之人,因经常吃素,难以渡日便自开斋,造下了十恶不赦的罪孽。在惩罚她时,却逃跑了,藏在了地藏王菩萨莲花座内,受到了更严厉的处罚,至此变成为这一怪物。由此告诫人们,不要擅自越轨,越轨者定会受到处罚。
地藏王菩萨坐像前塑有十大阎王,威风凛凛,形象生动。
前殿便是幽冥地府的十八层地狱,由泥塑而成,场面宏大,形象生动有趣,塑有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鬼差执刀、擎销监督实施处刑,处刑有上刀山、下火海、炸油锅、倒研磨、锯人身、过奈何桥等。秦桧夫妇也跪俯请罪。上述各种处刑都是劝人为善,多做好事,少做恶事,否则这就是下场。
地藏王菩萨大殿内墙壁都有绘画,壁画生动而精美,大部分是以
巴里坤旅游风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