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认真读过《老子》的人,都不能不信服这样一个判断:老子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老子》就是一部洋溢着人类高尚情感的哲学诗。
我们说老子是一位诗人,首先是因为他具有诗人的情感。一个人读《老子》,起初也许只会困惑于文字的障碍、意义的深邃,但是当他读过几遍之后,渐渐地就能从那些外表冷峻的文字背后,感受到作者良心有力地搏动。到此,我们阅读《老子》的每一章,都仿佛能够看到一位智者的身影,就像我们阅读《离骚》或者《九章》,脑海里就会浮现屈原行吟于汨罗江畔的画面一样。
说起屈原,我们习惯上把他称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对于这样的称呼,屈原当然受之无愧,可是在我看来,这也许对老子有那么一点不公平。诚然,屈原的作品要比《老子》更富有感染力,因为他所写的,除了个别地方以外,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所经受的不平,虽然“明月兮佩宝璐”,但是“世浑浊而莫余知”;纵然“贞臣无罪”,但也“被离谤而见尤”。读着这样的诗句,不能不让有情之人动容。可是我们阅读老子的时候,也不能不为老子忧民忧世之心所感动。《老子》之书,虽然不见半点有关个人的笔墨,却表现出了他同情天下的博大情怀。他没有抱怨自己的一切,他一直在为民众鸣不平,替民众诉委屈。我们看下面一节,老子把心中的愤怒表现得如何淋漓尽致。他说:
使我挈有知,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凭一个人所具有的热忱和思想就把诗人的桂冠授予他。一个诗人,不但应该具有善良、高尚的心灵,还应该具有自己美妙的歌喉,毕竟“在心为志,发言成诗”。而在这方面老子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看《老子》的原文,没有一篇不具备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读老子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吟哦一番,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对于我等普通人来说,读《老子》也许只能感受到句子之中节奏的魅力,对于其间的韵律却多难体会,其原因主要在于两千多年以来,字的读音,有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能够充分体会老子音韵之美的,恐怕主要还是那些音韵学家们。朱谦之所著的《老子道德经校释》中引了几位音韵学家的话:
邓廷桢曰:“诸子多有韵之文,惟《老子》独密;《易》、《诗》而外,斯为最古矣。”刘师培曰:“欲考古韵之分,古必考周代有韵之书:而周代之书,其纯用韵文者,舍《易经》、《离骚》而外,莫若《老子》。”
朱谦之又在此书所列的专题《老子韵例》中说:
余以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学诗也。既曰诗,即必可以歌,可以诵;其疾徐之节,清浊之和,虽不必尽同于三百篇,而或韵或否,则固有合于诗之例焉无疑。
朱谦之还胪列了大量例子以证明自己的意见。现取其一条如下:
老子五千言,其疾徐长短,用韵体制各殊:有通篇用韵者;有章首用韵,而中间或尾声不拘者;有问句助语自为唱叹,不在韵例者。此盖哲学诗之体裁有所谓“自由押韵式”。就其用韵之格式言之,有与《诗经》绝同者,如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歌、支通韵)。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之部)。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侯部)。
又如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专气致柔,能婴儿?
涤除玄览,能无疵?
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
老子的语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