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精]《胡同文化》课例研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胡同文化》课例研究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陈卫东
探讨主题: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个性阅读。
第一部分课例研究背景
一、教学问题提出的背景
《高语新课标》明确地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阅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高语新课标》指出,语文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要有民主平等意识,在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大胆放言,畅所欲言,大胆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实现教学互动。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阅读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展示,由于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文学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认识。语文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有个性阅读的机会和自由、宽松的时空。对个性异常的学生既不压制,也不放任,而应积极引导,扬长避短,使其个性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再次,要利用朗读促进个性化阅读。朗读是将文学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文本思想感情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另一方面要学生在朗读中融进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倾向。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故都的秋》的两次授课,不断反思、尝试。
第二部分课例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
第一次教学步骤:
导入: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有哪些诗句是描绘秋的。(生念诗句“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是个诗歌大国,关于秋的诗句非常多,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背景材料介绍
1师问:郁达夫你们了解多少呢?生答:大多数答课文注释部分和创新中的内容
明确:教师补充归纳其生平、成就、代表作、风格(作品风格:伤感、灰冷的调子)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和他的特殊经历分不开
2解题:故都的秋“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深切的眷恋之意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在预习基础上齐读课文,感受情感,圈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段首标序,思考下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
3 疏理全文结构 (师生共同归纳)
①总(1-2)思秋{故都的秋
南国的秋
②分(3-11)绘秋     (12)议秋
③总(13-14)念秋(与总起部分照应)
四、精读课文(讲读3-11自然段)
1本文描写了故都的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

[精]《胡同文化》课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2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