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淑世情怀
一、解题:
(1)何为淑世情怀?
(2)何为知识分子——不等于“知道分子”
1)知识拥有者
2)淑世情怀(公共关注,主要是批判意识)
3)超越品格
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
:——以“道”为依归
:——“道尊于势”
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孟子·万章下》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战国策·齐策》
:
A.“道”的现实政治色彩:“道”与“势”的紧张
(魏)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史记·魏世家》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
B:“道”的体制保障性缺乏:
“道”的诱惑性扭曲:——“道”的失落
时大夫魏元忠卧疾,诸御史尽往省之,霸独居后。比见元忠,忧惧,请示元忠便液,以验疾之轻重。元忠惊悚,霸悦曰:‘大夫粪味甘,或不瘳。今味苦,当即愈矣。——《旧唐书·郭霸传》
崔湜谄事张易之与韦庶人。及韦氏诛,附太平,有冯子都、董偃之宠。妻美,与二女并进储闱,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或有人榜之曰:“托庸才于主第,进艳妇于春宫。”——《朝野佥载》
因为得宠,朱勉常常被宋徽宗赵佶叫到宫里喝酒。一次宴罢,赵佶用手亲昵地拍了朱勉一下。于是,朱勉赶紧脱下那件锦袍,请人在赵佶拍过的地方绣上一只金手印,逢人便炫耀说:“徽宗尝以手抚之。”还有一次,朱勉从内宫饮酒归来,他又用黄帛缠臂,与人相互作揖时,他那只胳膊一动不动。他解释说:“这只胳膊被皇帝抚摸过,恕不多礼。”——《宋稗类钞》
李斯将西入秦游说,辞其师荀卿曰:“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非世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史记·李斯列传》
: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诗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