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抗休克治疗的输液管理体会
多巴胺是心血管内科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其大剂量[>10 μg/(kg?min)]广泛用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抗休克治疗。但危重患者对浓度依赖性极高的多巴胺非常敏感, 护理工作中因操作不当引起的体内药物浓度骤然变化可导致患者血压瞬间下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此外, 由于药物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大、长时间维持用药引起的静脉炎以及脱管等护理不良事件也给患者的治疗带来风险。多巴胺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护理工作的一大难题。现就本院心内科微泵输注多巴胺药物的应用做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应用和管理的经验, 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自2013年3月~2014年1月心内科接受微泵输注多巴胺用于抗休克治疗的患者76例, 其中男45例, 女31例, 年龄42~82岁, 平均年龄(±)岁。其中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56例,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低血压16例, 扩张型心肌病3例, 心脏瓣膜病1例。
1. 2 治疗方法使用标准药物配制方法药物总量=3 mg/kg × 患者体重(kg), %氯化钠溶液至50 ml, 此时微量泵显示速度为A ml/h, 则多巴胺泵速为A μg/(min?kg), 配药后用50 ml注射器接延长管到微量泵。为降低多巴胺不同药物浓度对血压的影响, 依据血压高低, 从5
μg/(min?kg)开始逐渐调整至满意注药速度, 一般不超过20 μg/(min?kg), 将收缩压维持在100 mm Hg(1 mm Hg= kPa) 以上。
2 结果
76例患者中1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患者因意识不清或翻身幅度过大致延长管脱落者3例, 护士管道固定方式欠妥致延长管脱落者1例;更换药液过程中患者收缩压下降≥25%, 伴出汗、胸闷、心慌等休克前症状者9例, 其中1例患者出现阿斯综合征, 经积极抢救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3 讨论
3. 1 静脉通路的建立由于多巴胺为强酸性药物(pH=), 对血管刺激性大, 且大剂量多巴胺可激动血管α受体使局部血管收缩引起缺血缺氧, 甚至坏死。因此, 注射多巴胺时应合理选择静脉。一般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血管。尽量避开静脉瓣处或被反复穿刺部位以及下肢血管, 必要时可经深静脉给药。同时建立两组静脉通道,交替注射部位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1]。严禁从多巴胺通道中推注其他药液, 以防积存在通路中的高浓度多巴胺被快速推入静脉引起血压剧烈波动, 同时也避免了与其他药液的配伍禁忌。此外, 选用康慧尔透明贴替代普通敷贴对穿刺处皮肤进行覆盖可有效预防多巴胺引起的静脉炎。
3. 2 预防管道滑脱及堵塞由于危重患者的血压对多巴胺药物浓度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管道滑脱必然引起严重的血压下降, 若未及时处理, 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因此, 护士应妥善固定留置管道, 固定时保持一定的活动度, 以防患者活动时牵拉脱出。同时加强巡视和观察, 及时发现导管有无扭曲、受压、折叠和牵拉;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进食、大小便等活动, 并对其加强宣教。对精神异常或烦躁患者, 应有专人守护, 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或给予保护性约束。为预防泵入速度过慢引起的静脉回血及阻塞, 且同时不增加心脏负荷,
多巴胺抗休克治疗的输液管理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