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智能闸口RFID方案设计论文
1技术原理
本节从硬件体系和软件体系两个方面阐述全自动智能闸口的技术原理。
系统硬件体系
智能闸口全自动RFID方案中的硬件体系围绕RFID体系中的无线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嵌入式存储技术、安全技术进行设计。另外,硬件体系中还包括进行流程控制必不可少的执行硬件,如自动落杆系统等。无线模块采用UHF频段的无线收发模块,加上天线的定向特性的引入,可以实现确定目标方向上10米~100米距离的双向通信。并且通过通信方向性控制以及地感等车体检测技术,可有效控制多通道并行通关存在的临道干扰问题。这种技术方案明显优于其他方案,如LF、条码、IC卡或红外技术所能实现的无线通信效果。身份识别技术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ID编排体制,通过寄生在RFID卡上的标准ID存储器实现ID的安全读写和保存。嵌入式存储技术采用通用电子Flash技术,容量从几十K字节甚至上M字节,使RFID车载识别设备不仅仅是实现一个ID身份识别功能,而且为实现随车的同步任务管理(任务派发、任务核对、任务核销)提供硬件上的支持。安全技术则通过在车载识别设备中集成具有一定计算能力的嵌入式处理模块,从而为实现安全通信所需的具有一定安全强度的加解密算法和协议提供可能。
系统软件体系
系统软件体系是确保闸口出入流程安全高效的关键部分,主要由任务管理、身份识别、数据库管理、嵌入式控制、安全通信和接口管理等一系列子系统组成。通过与后台EDI数据库的安全交互,实现全自动的身份识别和运载任务的管理。同时,通过网络系统,实现闸口控制与货运公司以及堆场的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联动,实现快速、统一、无纸化的全自动通关流程。嵌入式控制软件则是寄生在前端车载识别设备和前端执行器的识别(OCR、电子雷达)及开关控制软件。通过嵌入软件完成闸口车辆识别、认证和通行控制。安全通信包括前端嵌入式软件与后台之间,以及在不同信息平台(港口、车场、货代)之间的共享信息的安全同步通信。通过安全通信模块,确保对任务派发和执行的防更改、防抵赖的安全信息交换。接口管理软件实现系统与车载GPS、电子关锁等各类设备之间的联动共享,从而实现与现有系统的无缝接轨。
2基于RFID的全自动智能闸口系统
RFID有着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将其应用于全自动智能闸口系统,可以打造一个高效的闸口系统,实现了较高的自动化,并且能够对整个闸口的运作进行全程监控。
智能闸口系统模块划分
本RFID系统可分为5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使用现有的以太网连接,来完成数据的转发和上下传。每部分的具体功能如下:
(1)RFID中心数据库。整个RFID系统的核心,统筹管理RFID车载终端,记录各个地点作业的时间信息和重量信息等,与EDI系统交互数据,中心数据库具备查询、检索、添加、删除、统计等功能。方便各方对各类数据的要求。
(2)RFID车载识别终端安装子系统。此子系统负责RFID车载终端的注册、分发。在长期车上安装RFID识别终端,在临时车上安装带座子的终端并内置锂电池。回收临时租用的终端。对长期设备的年检等配合。
(3)预约号、码头号等预录入信息分发绑定子系统。能够从EDI获得预约号、码头号等预录入信息,下发给对应的车载终端,并将车辆ID和预录入信息的绑定信息回传到中心数据库。
(4)闸口入口子系统。
全自动智能闸口RFID方案设计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