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儿童多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主要特征。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球状,约40~50nm,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包以膜蛋白和外膜蛋白。★
病毒抵抗力弱,常用消毒剂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为嗜神经病毒,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
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清抑制抗体。
病原学
Electron micrograph of JE virus particles in an infected neuron
▲
流行病学
传染源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
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
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
传播途径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后不发病。
可经蚊或蚊卵越冬—长期宿主。
易感者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多为隐性感染
1:1000~2000。10岁以下(2~6岁)儿
童多见(80%)。
按蚊
伊蚊
库蚊
三带喙库蚊
病毒自然扩增
易感人群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
我国除东北部、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流行
严格季节性,热带、亚热带(80%~90%)集中于 7、8、9月
华南流行高峰6-7月
华中、华东7-8月
发病机制
蚊子叮咬,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吞噬细胞繁殖
血流
通过血脑屏障
致脑炎
病毒血症
病毒数量与毒力
人体免疫力
发病机制
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
免疫损伤:机体特异性IgM与病毒抗原结合,在脑实质和血管壁上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和细胞免疫→免疫攻击→脑组织损伤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壁破坏→血管闭塞、大量炎性细胞渗出
血管病变—脑水肿
3 乙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